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6日電(記者趙澤輝)黃沙漫天,寸草不生,曾經的庫布其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是中國第七大沙漠。“清湯掛麵碗底沙,夾生米飯沙磣牙”,這句流傳於農牧民口中的順口溜,正是當年沙區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站在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經成為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樣本。
9月16日,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開幕,“庫布其模式”正在從中國走向世界,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着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2007年首屆論壇舉辦至今,這一致力於世界荒漠化防治的大型國際論壇,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國際組織代表。他們帶着對綠色發展的共同追求,在這裡分享經驗、交流技術、探討合作,共同為人類應對荒漠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尋找解決之道。
這是9月16日拍攝的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會場外景。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40%,入黃河泥沙量由2700多萬噸降至400多萬噸。在生態修復的同時,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實現了跨越式進步,沙區農牧民通過流轉土地、參與“三北”工程和光伏産業等方式參與治沙,共建美好家園。
位於庫布其沙漠的官井村,通過近30年的治沙努力,實現了從“風沙漫天、生存艱難”到“生態改善、村民富裕”的“華麗轉身”。村民馮慧回憶説:“以前風沙大的時候,我們連院墻都砌不起來,一砌就被沙子埋掉,連房子都保不住。那時候根本沒有路,車子進不來。”惡劣的生態環境讓村民生活極其困難,每家只有二三畝旱地,主要種植玉米和土豆勉強維持生計。
這是9月12日拍攝的正在治理中的庫布其沙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過去風沙大,種的莊稼經常被沙子掩埋或刮走,現在植被多了,風沙小了,地下水也有了。”馮慧説,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了村民回遷。近些年,越來越多外遷村民選擇回到家鄉發展,目前全村已有192戶400多人。治沙不僅讓官井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而且村民也有了收益。生態改善後,村民得以大規模種植玉米,僅此一項就為馮慧一家帶來10余萬元年收入,此外,通過出售沙柳種苗和草方格材料等,每戶年均增收約1萬元。
在庫布其沙漠北緣,成千上萬塊深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如魚鱗般整齊鋪展在金黃色的沙漠上,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光伏長城”。截至目前,鄂爾多斯市在“光伏長城”治沙帶建成光伏規模超1000萬千瓦,實現光伏治沙約80萬畝,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光伏治沙面積超200萬畝。在光伏板下面的陰涼處,種植着多種治沙作物,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治沙、板間種草”的立體化發展模式。
這是9月10日拍攝的位於庫布其沙漠的達拉特旗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庫布其模式”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中國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的科學治沙路徑。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武向良介紹,這一模式堅持“消滅東段、南部圍堵、封禁西部、鎖邊北緣、中部切割”的治理策略,通過工程建設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林草藥”三管齊下,封育、飛播、造林三措並舉,最終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治理成效。
“庫布其模式”的成功實踐,不僅改變了一片沙漠的命運,更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寶貴經驗。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7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庫布其沙漠治理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範。
面向未來,“庫布其模式”將繼續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參會的國際專家所説:“庫布其不僅是中國的綠色奇蹟,更是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