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的“綠色變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7 17:01:24
來源:新華社

渤海灣畔的“綠色變奏”

字體:

  在山東濱州無棣縣友發漁光互補4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現場,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沿灘塗鋪展。清晨七點,養殖戶李振華站在船頭,彎下腰利落地拉起漁網,網中鹽田蝦蹦跳,不時濺起水花。“這批蝦中午就要發往北京。上面發電,下面養蝦,一地兩用,效率高着哩。”他抹了把汗説道。

  濱州依渤海而興,灘塗濕地廣布。“這裡海水鹽度高,曾經是農業的‘禁區’,如今卻成了鹽田蝦生長的天然養殖場——高鹽環境不僅隔絕外界污染,還有效抑制病蟲害。”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王淑生説,眼下是鹽田蝦豐收季,訂單不斷從國內各地湧來。

  在山東濱州無棣縣,養殖戶正在收穫鹽田蝦。新華社記者高天 攝

  向海圖強,逐綠前行。作為山東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試點縣,無棣堅持以産促綠、以綠興産。目前,全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99.17萬千瓦,超過總裝機規模的一半。清潔能源,正悄然重塑這座濱海小城的産業基因。

  向東行進,記者抵達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的通匯“漁光一體”現代産業園。國網沾化區供電公司濱海供電所黨支部書記宋凱説,這裡曾是一片白茫茫的鹽鹼荒灘,如今變身為“光伏+養殖”的“綠色綜合體”。為保障項目發電和養殖效益,他們精準測量光伏板傾角和架設間距,並安排巡檢人員定期檢查光伏板、逆變器等設備,確保綠色電能穩定輸出。

  沾化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馬金銘介紹,該項目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4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8萬噸。

  在沾化區濱海鎮通匯“漁光一體”現代産業園,工作人員正在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受訪者供圖)

  在沾化濱海風電項目現場,一座座百米高的風力發電機巍然矗立。走進項目控制中心,監控大屏實時顯示發電數據與運行曲線。濱州粵水電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建琨説,該項目自2019年投産以來,累計發電約18.7億千瓦時,已成為山東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之一。

  山東省東營辰耀墾東光儲一體化示範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東臨渤海,風光資源豐富,但鹽鹼荒地一度制約發展。今年5月,辰耀墾東光儲一體化示範項目在墾利區並網。山東魯辰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於傑站在觀測&上遠眺:“隨着新能源産業的發展,這片鹽鹼地實現了發電、儲電、土地修復的三重效益,廢棄灘變成了‘綠電田’。”

  落日西斜,海面漸漸沉入暮色。漁船的馬達聲漸稀,風機在晚風中平穩旋轉。渤海灣畔,風、光、漁、儲多元協同、高效互補,正匯聚成一股蓬勃動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穩步向前。(記者高天)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