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這片綠心裏很高興”——記者跟着徂徠山林場護林員巡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4 17:01:44
來源:新華網

“守着這片綠心裏很高興”——記者跟着徂徠山林場護林員巡山

字體:

(視頻製作:範文成)

  新華社濟南8月14日電(記者張力元)拿上斧頭和鋸子,今年57歲的護林員鄧興法開始往山裏走。他的“責任林”是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林場中的2245畝林地。

  斧頭和鋸子是給樹木“理髮”的工具。37年的護林經驗,讓他掌握了快速識別、切除枯枝病枝的本領,他下手精準利落,切口平滑。“有的病斑用斧頭能刮掉,有的得直接鋸斷,既防火,也防病蟲害。”他説,眼下正值汛期,巡山時還得排查地質災害隱患。

  在林場,翻山越嶺是家常便飯。由於小時候生病落下殘疾,他的腿有些跛,但扎進荊棘叢生的山裏,他的腳分外有準頭,哪條道好走、哪一段最陡,他都門兒清。“山上的花草樹木,我基本都認得,不過我説的都是土名字,你不一定聽得懂。”説完他笑了起來。

  護林員鄧興法在巡山。新華社記者 張力元 攝

  鄧興法的“行李”裏還有水壺、煎餅和鹹菜。煎餅輕便、耐儲存,餓了找塊石頭一坐,隨時能吃上一口,鹹菜是他自己腌的,出汗後能補充鹽分。“每天早上7點開工,走得快的話下午3點收工,慢的話得到晚上。”他説。

  平均每天走3萬步,每個月穿壞一雙鞋,家人給他起了個綽號——“月跟子”。

  鄧興法巡山不聽歌、不聽廣播,他怕走神後聽不到異響。

  “在山上怎麼解悶?”記者問。

  “山上有很多聲音陪着我,我一點都不寂寞。”鄧興法説。知了叫得歡,風吹葉片響,都是他的“曲兒”。日子久了,小動物也成了他的“夥伴”,哪松鼠多,哪棵樹上有新巢,他都會寫進巡山日記。

  大汗淋漓,還沒等擦乾,拐進背陰的山頭,風一吹就涼快了。“每座山頭都有景色,看不膩。”鄧興法説。

  護林員鄧興法坐在石頭上休息。新華社記者 張力元 攝

  徂徠山林場是山東省第二大國有林場,經營面積13.5萬畝,森林覆蓋率87.8%,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置身其中滿目青翠。

  “在20世紀50年代建場時,林場只有2000多棵樹。能有這片綠,全靠人工一點點造林綠化。”徂徠山林場黨委副書記王樹國説。

  種樹艱辛,守林不易。最早一批林場工人在山上住石屋、啃窩頭、喝冷水、點煤油燈,越是下雨越往山上跑,只為保護樹苗不被刮倒、淹壞,以保證和提高造林成活率。“老一輩艱辛努力造好的林子,傳到我這一代,無論如何也得守護好。”鄧興法説。

  護林員鄧興法在寫巡山日記。新華社記者 張力元 攝

  這些年,林場發生了大變化,下山的土路變成水泥路,宿舍的石屋變成磚瓦房。林場制高點還安裝了雙光譜熱成像攝像頭,實現85%區域24小時監測,減輕了護林員的工作強度。防火關鍵期,無人機編隊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山林平安的背後,是從“人盯”到“科技防”的技術升級,這讓鄧興法和同事倍感振奮。

  但有些事情沒有變。今年4月,鄧興法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難得下山一趟的他,出門領獎也還記挂着林子。“我對林子有感情,守着這片綠心裏很高興。”鄧興法説。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