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城市更新成為高頻詞。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城市更新納入總體要求,明確“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隨後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為新時期城市發展錨定了方向。
近來,多個地方對城市更新做出部署。業內人士認為,涵蓋資金支持、土地保障、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有望加速&&,為高質量城市更新注入動能。
以“民生導向”為主線
8月7日凌晨,西興高速改擴建項目渭河特大橋成功合龍,標誌着這項串聯西安與咸陽的交通工程進入衝刺階段。作為國內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通過此次改擴建,將顯著改善區域交通狀況,提升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力,促進沿線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交通架起區域協同“硬聯通”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地區也在開啟地下管網攻堅行動,通過管網改造築牢城市“裏子”。
在四川,成都市印發了《成都市中心城區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和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完成燃氣管網改造391公里、供水管網改造40公里、雨水管網改造46公里、污水管網改造65公里。在河南,2025年計劃實施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地下老舊管線改造1500公里,新建公共服務領域充電樁2萬個,新建提升綠地1000公頃、口袋公園180個、綠道150公里……
從地下管網到地上空間,從交通攻堅到生活配套,當前城市更新正以“民生導向”為主線,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群眾日常生活。
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目前,‘城市更新’進入了2.0版本。”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説,城市發展已從“規模擴張”邁向“存量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以人為本”的特徵更加突出。
城市的魅力,藏在歷史建築的肌理中,印在街巷市井的記憶裏。因此 ,現階段的城市更新更加強調“保護”,堅決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這讓越來越多留住人們記憶的老街區、老廠房在重新利用中煥發了生機。
在青島四方路街區,一片片呈“口”“日”字型的裏院建築,曾是這座城市獨有的“建築方言”,見證了百年前青島作為商埠的繁華。然而,隨着城市快速發展,年輕人陸續搬離,老裏院漸漸冷清。
轉機始於城市更新的“繡花式”改造。青島市北區政府在做好居民安置的基礎上,對歷史文化街區的配套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和提升,利用裏院“獨門獨院、錯落有致”的空間特色,引入咖啡館、文創店、非遺工坊等業態,讓老建築成為“首店經濟”的獨特載體。
在貴陽中心城區,“新印1950”文創街區廠房前,常有市民駐足拍照——這裡曾是始建於1950年的貴州新華印刷廠,機器轟鳴的車間、堆積如山的書本,承載了貴陽人半個多世紀的集體記憶。
2019年新印廠搬遷,老廠房最終變成廢棄的工業遺址。為了留住城市的獨特記憶、提升老城整體活力,2022年1月,“新印1950”項目啟動,經過兩年多的重新布局、打造,舊廠房搖身變成集餐飲、書店、印刷博物館、文創、零售、酒吧、戶外、劇場等業態於一體的文創商業新街區。
讓人欣喜的是,街區的活力正向外輻射,周邊的便利店、咖啡店陸續開張,原有的燒烤店、火鍋店自發升級,與街區氛圍呼應。“一園帶火一街,一街帶火一片”的效應逐漸顯現,昔日沉寂的老城片區,成了年輕人打卡的“潮流高地”。
多地布局高質量城市更新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對下一步城市的發展進行布局。
7月28日,江蘇省召開促投資工作專題會議,提出要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形成更多投資增量。
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主任王楨日前透露,上海將積極探索符合上海實際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機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目前,上海已明確要在2026年全面啟動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繼續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動商業商務提升活力,促進産業用地提質增效、推動“一江一河一帶”功能融合和品質提升,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近日&&,將深入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健全鄭州都市圈推進機制,實施城市更新重點工程三年行動,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讓城市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
根據吉林省的安排,吉林也將建立“城市體檢—更新規劃—單元(片區)策劃—更新項目庫—年度更新計劃”實施機制,一體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同時,注重以用促保、活態傳承。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讓城市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成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支點。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城市更新將成為下一輪城市發展的核心增量領域,其關鍵在於通過頂層設計的系統強化,支持地方探索“因地制宜、可持續”的更新模式。他預計,城市更新相關政策將加速落地。下一步,將通過土地政策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優化等舉措,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為企業參與城市更新提供更多機會。
在李宇嘉看來,城市更新將逐步從“物理空間改造”轉向“社會治理升級”,即城市更新將從單一的居住環境改善轉向經濟、生態、文化價值的多元挖掘,實現從“面子煥新”到“裏子提質”的全面躍升。(記者 梁倩 李倩薇 張鐘仁 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