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林坑村,高大的古楊梅樹為茶樹遮陰保濕,林下漫步的土雞啄食着害蟲,土蜂穿梭山林授粉維持生物多樣性……這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證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梅-茶-雞-蜂”四位一體山地農業系統,以生態循環的智慧,正讓這個小山村的日子越過越甜。
“這裡山好水好空氣好,蜜蜂在山上採獨特的百花蜜,百花蜜營養好、賣得起價格,我們老百姓收入也水漲船高。”林坑村養蜂戶盧金富小心翼翼地割下新鮮的蜂蜜給大家品嘗。
記者日前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在浙江調研觀察到,在之江大地的各個角落,越來越多的鄉村通過挖掘“綠色財富”發展“美麗經濟”,綠色發展帶來的鄉村蝶變正在各地同步上演。
來到麗水市青田縣季宅鄉的“興林益農”共富工坊,正在加工脫模的山茶油手工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塊小小的手工皂裏,藏着哪些增收密碼?
圖為“興林益農”共富工坊內加工的山茶油手工皂。(受訪者供圖)
“我們將回收的咖啡渣融入皂液,既增強清潔力,又融合了青田僑鄉咖啡文化。”季宅鄉黨委副書記、共富工坊主理人夏茂介紹,目前工坊已開發出山茶油手工皂職業技能認證項目,預計能帶領更多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有着“浙南油庫”美譽的青田縣油茶生産歷史悠久,擁有30.67萬畝油茶林,面積居浙江全省第一。然而,過去“山林碎片化、經營低效化”等問題曾制約着林業産業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青田以深化林業改革為引擎,通過多種探索實踐,着力將沉睡的山林資源轉化為強勁的共富動能。2024年,季宅鄉創新採用“國企+強村公司+合作社+私企”聯建聯營機制,投資1500萬元建成油茶共富工坊和共享林事服務中心。同時,工坊實施“保底收購+利潤分成”模式,以確保農戶利益最大化。
夏茂算了一筆賬:首年運營成功産油12萬斤,産值近1000萬元,帶動百餘戶農戶人均增收1.2萬元,村集體通過廠房租金、土地流轉等方式增收近30萬元。
隨着産業鏈的進一步延伸,油茶果的價值也被“吃幹榨凈”:果殼與兔糞發酵製成新型有機肥;山茶花、山茶葉資源實現定向收購;當地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化粧品基礎油專利。
青田縣林業局總工程師吳忠民&&,今年當地計劃再建2000畝高標準油茶林,讓綠色富民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浙江在持續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涌現出萬千美麗鄉村。各地隨之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因地制宜創新和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金華市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村位於武義江與白鷺溪交匯處。這個擁有約750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以環境整治為契機,通過開展生態修復、盤活閒置資源等一系列措施,發展具有濕地特色的文旅産業。曾經的“爛河灘”,如今成了鄉村濕地生態保護、文化賦能鄉村旅游的樣板。
圖為壇頭村內一處池塘景象。新華社記者 許舜達 攝
走進村裏修復後的明清建築群,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幾年前,壇頭村從103戶農戶手中流轉6000余平方米危舊民房,完成21幢古建的加固修繕,村集體引入田廬文創園、婺州窯展示館、長淮詩社等文化業態。村裏一座座老建築變身為各類藝術館、博物館。
朱志強民俗畫館記錄着農耕習俗與鄉愁記憶;中國當代詩人檔案資料陳列館裏收藏着不少詩人在當地的詩歌創作;婺州窯展示館陳列着精美瓷器,還能讓游客參與體驗拉坯等傳統工藝。“壇頭有很多古窯址,我祖上就是做陶瓷的。這裡能鬧中取靜,專注創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金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金生説。
壇頭村黨支部書記林衛良介紹,近年來精品民宿、詩社畫館、鄉村書吧、農村電商、茶咖餐飲等文旅業態在壇頭村蓬勃成長,年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
據統計,2017年至2024年,壇頭村實現村年集體經濟總收入由24萬元增長至192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萬元增長至3.5萬元。
從“梅-茶-雞-蜂”的生態循環,到油茶果的産業鏈延伸,再到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傳承,浙江鄉村的綠色實踐證明,當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成了取之不盡的“綠色財富”。(記者齊慧傑、許舜達、李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