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北京多措並舉治理非機動車亂象
新華社記者魯暢、張驍
最近,北京市交管部門持續加大非機動車交通亂象整治頻次和力度。在主要路口,逆行、闖紅燈、駛入機動車道的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受到警告或罰款;對多人並排騎行、低速騎行等不文明騎行行為,交警現場作出安全提示……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北京市合力打出綜合整治“組合拳”,堅決對非機動車亂象説“不”。
為何治理?安全風險高 群眾反映強烈
因經濟實惠、靈活便捷,電動自行車、自行車逐漸成為北京市民主要的短途出行方式。據統計,北京市非機動車保有量超過700萬輛,違法違規及不文明騎行帶來突出安全隱患。
“非機動車事故亡人率呈現上升勢頭,佔亡人事故總量的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事故處處長於海濤介紹,從事故成因看,各類違法行為是“罪魁禍首”。“2023年以來,北京發生醉酒駕駛非機動車亡人事故88起,佔比11.4%,且多為單方事故。”
非機動車駕駛人安全意識有待提升。近期,群眾反映一些電動自行車擅自加裝改裝前燈,晃得對側車輛和人員睜不開眼,易引發事故。北京市交管部門加強夜間路面檢查,10余天查處違法加裝改裝車燈5000余起。
日前,交管部門在復興路世紀壇路口開展執法檢查發現,1小時內有約30名非機動車駕駛人被“攔停”,其中多為逆行、在限行路段騎行、違規載人、人行道騎行等。“我們堅持處罰和教育相結合。對首次違法的以現場教育糾正為主,引導駕駛人自覺守法並養成文明習慣。”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隊民警薛浩遠説。
“騎行亂象對交通秩序影響較大,逐漸成為社會關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秩序處處長張磊介紹,交管部門自2023年10月起組織開展重點路口交通環境整治,2024年重點路口非機動車違法率下降9.7個百分點。
如何治理?完善法規 多管齊下
從2018年在全國率先&&非機動車管理地方條例,到淘汰超標電動車,再到開展重點路口專項治理,北京市結合市民訴求,堅持靶向施策、協同發力,持續提升非機動車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適時修訂地方法規。近年來,電動自行車生産、銷售、使用出現新變化,給質量監管、交通秩序、城市治理帶來新挑戰。今年6月,北京市就《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法制處副處長許永輝介紹,條例修訂草案由7章35條擴充至8章54條,對電動自行車及其配件的銷售管理、非機動車登記管理、非機動車通行安全規定、停放充電規定、停放管理責任等方面制度予以進一步完善。
——專項治理十類不文明騎行行為。北京交警聚焦騎車拍照、多人並排騎行、追逐競駛、人行橫道騎行、車筐載人、越線等待、不規範停車、低速騎行、人行便道騎行和酒後騎行等十類不文明行為開展專項整治。於海濤介紹,十類不文明行為就是根據大量非機動事故誘發因素倒推而來。
——全鏈條整治安全隱患。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介紹,今年上半年,累計檢查電動自行車經營主體1.2萬家次,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48起,曝光典型案例10起,會同公安部門查扣超標車輛347輛。同時,線上線下一體監管,開展網絡銷售&&全天候監測,已累計下架、清除電動自行車解碼器、改裝配件、超亮遠光燈等違規銷售鏈結和“解限速”違規教程視頻8500余條。
——改善停放秩序。北京市交通委介紹,治理工作堅持“疏堵結合”,在軌道站點、學校、醫院、景區、商圈等重要點位,挖潛增設非機動車停車位,設立引導標識,停放秩序得到改觀。
何以長效?精準施策+宣傳引導
對於長期存在的非機動車亂象,群眾普遍關心,治理工作如何長效開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美團、餓了麼等在京18家涉及外賣和即時配送企業已在交管部門指導下建立統一“內部公約”,進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明確的獎懲措施,實現‘企業管站點,以站點管員工’。”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安監處處長閆寶利説,交管部門及時轉遞違法情況,&&將其納入站點“星級”管理,進一步壓實安全責任。
執法方面,北京試點開展電動自行車非現場執法。如同機動車違法一樣,路口非機動車非現場執法採集設備將拍攝違法行為,經過後&審核錄入,向違法人發送違法提示短信。截至目前,設備更新完成率為55.8%,累計完成213處執法設備建設更新,試點審核錄入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超3.8萬起。
與此同時,北京持續加大交通安全宣傳力度。在重點路口,交警持安全手冊對駕駛人“隨停隨教”,帶着反映真實交通事故案例的海報展板開展“安全微課堂”;交通、城管部門組織企業進社區開展電池安全檢測,引導底商、物業做好“門前三包”,組建志願服務隊參與地鐵口停車秩序疏導;部分農村地區成立勸導隊,暢通綜合治理“神經末梢”……
北京市相關部門&&,下一步仍將緊盯目標、狠抓落實,推動非機動車專項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積極培育社會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