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晨曦微露,欸乃悠悠,小蓮莊荷花競相綻放,搖櫓船劃破寧靜水面。河邊茶館裏,品嘗南潯三道茶,巴西游客伊蓮娜開啟了新的一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她激動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感受,“今年6月起,中國對巴西試行免簽政策。我帶着媽媽來上海游玩,順道來到南潯,真是不虛此行。”
有朋自遠方來。越來越多像伊蓮娜這樣的國際游客,來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游玩。今年1至6月,南潯古鎮累計接待游客量超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5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7.9萬人次,同比增長101%。
原生態江南古鎮讓游客流連忘返。沈勇強攝
隨着入境游持續火熱和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加速推進,曾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財富傳奇聞名的南潯,正不斷增強“水晶晶南潯、最江南古鎮”品牌吸引力,以文化自信走出江南、走向世界,為全球游客呈現中華傳統聚落活態保護的樣本。
聚焦古鎮本色,打造世界級江南文化展示窗口
每天早上5點多,古鎮老街還籠罩着微青色的稀薄晨光,“狀元樓”面館前已蜿蜒排起不少食客。
一聲輕微的“吱呀”打破寂靜,店主周建英推開木質大門,熱情招呼客人。食客隊伍中有本地居民,也有慕名而來的游客,還不乏國際游客。周建英向他們介紹:“我們是百年老店,雙交面是招牌,主要食材是爆魚和酥肉……來一碗嘗嘗嗎?”
店面不大,只有幾張八仙桌,客人們常常需要拼桌。“假期一天能賣上千碗,大家都看中一個地道、放心。”周建英説。
“請問,‘雙交’是什麼意思?”來自新加坡的游客林章豪問道。
“南方人一般把放到面上的菜品稱為澆頭,所以‘雙交’就是‘雙澆’。南潯最有特色的是酥肉爆魚面。這個‘爆魚’不是那個海鮮噢,是油爆魚片。”周建英在忙碌之餘耐心解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周建英一直堅守最傳統的雙交面做法。爆魚酥香入味,酥肉入口即化,成為南潯古鎮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和我去中國其他地方吃的面很不同,讓我對這個地方有了更多舌尖上的記憶”。林章豪説。
和雙交面一樣,南潯的“三道茶”也向國際游客展示着南潯的待客文化和處世之道。在百間樓河東的囿舍民宿,經營者張蕾正向幾位國際游客展示三道茶文化。
三道茶由甜茶、鹹茶、清茶三部分組成,分別對應“甜、鹹、淡”三重風味,暗含“人生三味”的文化寓意。俄羅斯游客弗拉基米爾原本先喝了清茶,得知品嘗順序後,立刻要求重新按序品嘗。
“江南一帶待客是極熱情的,甜茶以糯米鍋糍加白糖、桂花沖泡,客人上門先泡甜茶,表達‘甜介甜,甜一年’的祝願。”張蕾介紹,“鹹茶以熏青豆為主料,配以胡蘿蔔絲、橘皮等七種輔料;清茶則選用紫筍茶或江南綠茶,滋味清冽,寓意返璞歸真。”
素壁清朗,半窗透透,囿舍民宿主體建築為明清古宅改建,保留青磚黛瓦、馬頭墻等傳統元素,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形成古今交融的獨特風格。“我們希望民宿能依託於古鎮,相融於古鎮,展現江南的小巷人家的現代風貌。”張蕾説。
囿舍民宿還與景區合作,住客可以在碼頭免費乘坐接駁船,沿水路直達民宿,既能享受便捷服務,也能更好欣賞南潯風景。
在這個傍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古鎮,船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還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每天早上和下午,遊船載着扮演新人的演員,上演“水鄉婚禮”。喜慶的婚船上,“新郎”與“新娘”手挽同心結,站在船頭沿河巡游。綠波蕩漾的河道上,大紅船隊格外醒目。水上接親、新人祈福等環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體現了古鎮文化的傳承。
同樣令國內外游客讚嘆的,還有古鎮保留完好的建築群。懿德堂、尊德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潯商群體將與外商交往中所體會到的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與江南的傳統建築融合,呈現出中西合璧的風格。
走進張氏舊宅建築群,傳統的江南廳堂與浪漫的歐式建築被高高的馬頭墻攬入一院,中式廳堂安裝着西式天花板,鋪設着進口釉面花紋地磚,巴洛克式的建築物上又雕刻着牡丹等中國傳統花卉圖案。
“不少外國游客&&,沒想到外觀如此中式的大院內,居然有他們國家風格的建築。這種‘中西合璧’讓他們很受震撼。”南潯古鎮導游徐佳穎説。
深挖特色資源,創新文旅産品激活市場潛能
“我有一段情呀,唱給了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藏身南潯古鎮的絲竹會館,每天安排八九場評彈演出,節假日幾乎場場爆滿。
游客有的提前在網上購票,有的則是被聲聲婉轉的彈唱吸引而來。土耳其游客埃爾坎便是出於好奇走進這裡的。埃爾坎駐足張望間,絲竹會館評彈經營者邵劍走上前打起招呼:“Welcome to Nanxun to enjoy Pingtan(歡迎來到南潯欣賞評彈)!”
餘音還在梁柱間繚繞,埃爾坎便躍躍欲試,主動要求上&體驗。評彈演員輕輕撥動琵琶弦,放慢節奏,帶着埃爾坎唱起《茉莉花》。埃爾坎模仿着演員的動作,用不太標準的中文唱起“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引得陣陣掌聲與笑聲。
“其實歌詞我不完全懂,但那種情感——憂傷、喜悅、講故事的感覺,我能感受到!”埃爾坎説,“這樣的體驗太有意思了。”
如何將靜態文化IP轉化為動態旅游産品,是南潯古鎮邁向世界的關鍵。近年來,南潯區聚焦文化場景、文旅業態、文創産品,對南潯古鎮景區進行再提升,一項項有江南特色的文旅體驗活動應運而生。評彈之外,非遺體驗也是南潯古鎮有代表性的業態之一。
“一支湖筆是怎樣製作而成的?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大工序,細分有120多道小工序。”在南潯非遺館,湖筆手工藝者張毓文向游客詳細講解湖筆的製作工藝。
張毓文説,近幾個月非遺館的“洋面孔”明顯增多。“每天都有外國游客。既有團隊,也有不少散客。他們不僅喜歡了解湖筆的歷史,還喜歡深度體驗。”
在湖筆非遺體驗課堂上,張毓文通常會帶游客體驗擇筆技藝。她將筆頭在乾燥狀態下散開,一手握住筆桿,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線將沒有鋒穎的筆毛揀去。
“湖筆工藝尤為重視鋒穎,擇筆需要很強的耐心和觀察力。”張毓文説,“我們希望國際游客能體驗非遺技藝,帶走一件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還能記住一個中國故事,感受中國人的智慧和溫度。”
除了非遺體驗,在文化消費蓬勃發展的當下,文創産品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新載體。
走進小蓮莊“南潯禮物·步步生蓮”官方直營店,各類文創産品琳瑯滿目。通津橋紙雕燈採用高精度激光雕刻還原數百條線段,近十層鏤空圖案依次重疊後,呈現出通津橋兩岸鱗次櫛比的細膩街景;“潯象元寶”系列盲盒則以古鎮吉祥物“潯象”為主角,讓定勝糕、熏豆茶、湖筆、潯蹄等特産變得憨態可掬。
“這裡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是這款姓氏挂墜,我們都挺驚訝。”店員費蘊霞展示道。只見這款挂墜中間雕刻着不同姓氏,搭配精緻的珠鏈挂繩,陳列在收銀&旁。“因為他們的姓氏和我們不同,可能是買來送人,又可能是想借此了解中國古老的姓氏文化”。
近年來,南潯古鎮持續推動文旅産品創新,豐富旅游體驗,讓南潯不再“難尋”:以體驗型、數智化為定位,加快中國電影資料館、張龍翔故居、沈尹默故居等在建場館開館;開發運河長桌宴、“演藝+餐飲”、四象八牛私房菜等文化餐飲;研發推出“絲綢賬房”劇場、“運河上的書市”等一批精緻小項目……
優化服務供給,持續提升國際游客體驗
“剛付款就能拿到退稅款,這種購物體驗太棒了!”近日,一位埃及游客在南潯古鎮絲業會館購買文創産品後,僅用時5分鐘便通過“即買即退”服務收到退稅款53.5元。
“與以往需在機場排隊辦理退稅不同,‘即買即退’是離境退稅政策的升級優化。從今年5月開始,境外旅客在我們商店購物後,簽訂協議書並辦理信用卡預授權,即可現場申領等額人民幣退稅款,實現‘購物即享退稅’。”文創店工作人員介紹。
錨定“世界級旅游景區”目標,不僅需要以文化為魂,還需要以服務為基。為了更好地接待國際游客,南潯古鎮着力打造雙語、小語種講解員和導游人才專業隊伍。“00後”鄭馳成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大學畢業的鄭馳成看到南潯古鎮景區在招聘雙語導游。作為南潯人,恰好自己專業就與英語相關,鄭馳成便報了名。
僅7月15日上午,鄭馳成就接待了來自印尼和韓國的十幾名國際游客。“我需要不斷思考如何介紹,才能讓他們更好理解。比如説,‘小蓮莊’一般翻譯為‘Xiaolian Garden’,但游客還是很難理解,所以我會意譯為‘Little Lotus Garden’。”
此外,南潯古鎮還不定期給售票員以及其他重點崗位工作人員開展英語培訓,全面提升接待國際游客的能力。南潯江南庭院度假酒店前&工作人員邵毅便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她參加了酒店行業的英語培訓。“我們學習了如何用英語告知住客早餐時間、退房注意事項等,老師還教了我們一些南潯特産的英文表達,很實用。”邵毅説。
在酒店入住方面,南潯還通過“e境通”身份核驗系統實現國際游客“秒辦”入住。游客在接入系統的酒店辦理入住時,前&通過“e境通”識讀儀掃描護照,10秒內自動讀取信息,全程僅需45秒。
“以往外國游客入住酒店,需要工作人員手工錄入姓名、證件號、簽證信息等,過程較為繁瑣,還要覆核,一次辦理往往需要六七分鐘,現在效率大大提高了。”南潯區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止於此,為全方位提升旅居舒適度,南潯還積極構建“樞紐接駁+水陸景觀+公交網絡”立體交通體系;爭取“入浙游”大模型建設試點,探索建立入境游全鏈條便利化服務&&;按世界級標準升級雙語導覽、支付系統、涉外預案等軟硬體……
同時,南潯還加快建設多個青創社區,從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到配套設施,全面營造青年創業的氛圍,吸引一批國內外青年扎根南潯。他們打造的項目,正推動古鎮年輕化、國際化,為南潯未來發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古鎮通過免門票政策降低體驗門檻,以非遺傳承打破古鎮同質化困局,用高品質服務構建主客共享旅游格局。”南潯區相關負責人&&,“未來,我們將深度聚焦文旅融合,力爭將南潯全域打造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江南’韻味的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