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7月30日電 題:“不用再頂着烈日賣糧了”——江西南昌糧食收購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熊家林
水分測定儀、重金屬檢測儀、出米率檢測儀……驕陽似火的早稻收穫時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糧農周紅亮家來了輛車載移動“實驗室”,這輛車裏各類糧食品質檢測設備齊全,當場就能出檢測結果。
“我賣糧20多年了,以前要頂着烈日去糧站排隊,沒想到現在坐在家裏就能做簡易扦樣。”周紅亮解釋説,扦樣指用專門的器具從大量糧食中取樣並檢測品質,以前靠人工扦樣和質檢,每份樣品要用時四五十分鐘,加上排隊時間,賣糧人往往一等就得半天;偶爾糧食含水量等不達標,就只能拖回再次烘乾,既浪費運輸成本又耽誤“雙搶”時間。
3年前,周紅亮的“00後”兒子周世諺返鄉成為“糧二代”。隨着糧食領域的“含青量”提升,農戶賣糧習慣也在改變。這輛糧食移動檢測車就是周世諺像打車一樣“打”來的。
10多分鐘後,一份包含出糙率、含水量等指標的檢測報告就送到了周世諺手中。隨車的中儲糧江西質檢中心工作人員陳力説,他們結合農戶需求及時“送檢上門”,這間移動“實驗室”還能出具第三方檢測報告,糧食檢測合格就能送往糧站,讓糧農更省事、少跑腿。
同樣是糧農,相比皮膚黝黑的父親,周世諺則白皙不少。近年來愈發多樣的機械化、信息化手段讓“新農人”賣糧便利許多。
“不用再頂着烈日賣糧了。”周世諺熟練地點開手機裏的“惠三農”應用程序,邊操作邊説。豐收旺季他有時一天要安排車輛往糧庫送300多噸稻穀,如今在線上提前一天預約賣糧、查看排隊進度,能幫大家實現分時段賣糧,不用擔心排不上,也不用在烈日下苦等。
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檢測糧食品質。新華社記者 熊家林 攝
記者跟着裝滿糧食的貨車來到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數年前動輒數公里的賣糧“長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休息室裏熱鬧的交談聲。
47歲的司機陶端仁笑着説,他賣了20多年糧,以前坐在車裏頂着高溫排隊,各種按喇叭防插隊,如今賣糧車有排隊系統,登記後就能坐在休息室,邊吹空調邊等候,“賣糧條件越來越好了”。
眼看時間將近,陶端仁起身來到休息室墻角的“查詢一體機”前,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很快就跳出一串數據:“出糙率75.7%、水分13.8%、雜質2.2%……檢查結果合格,前面還有5輛車待稱皮重。”陶端仁打了杯水後,又和其他賣糧者聊起最近糧食行情。
陶端仁在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休息室查詢排隊進度。新華社記者 熊家林 攝
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柳説:“糧食收購和每一位賣糧農民利益息息相關,我們將在確保糧食品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做好服務,進一步方便農民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