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裝混投時有發生 “兩房”設施形同虛設
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堪憂
貴陽一處廢舊物資回收點。記者 向定傑 攝
生活垃圾分類牽着民生,連着文明。記者在一些城市看到,一些地方通過在居民小區建設生活垃圾收集點、廢舊物資回收點(簡稱“兩房”)來提高分類投放和收集效率。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兩房”的垃圾處理設施也存在建設進度慢、運轉效果差等問題。
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屬系統工程,無法一蹴而就,需全社會共同努力。而“兩房”設施作為垃圾分類收集收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建設管理上形成長效機制,避免一時轟轟烈烈、後續半途而廢。
多種矛盾導致投訴高發
2017年,西部某市被列為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2022年,當地探索建立“分、投、收、轉、處”全程分類場景治理模式。在此過程中,作為大量生活垃圾産生點位的居民小區成為矛盾多發地。
記者梳理發現,因建設生活垃圾收集點,群眾投訴及網絡輿情高發。數據顯示,僅2023年,通過“12345”“融媒問政”等渠道,全市收到的相關投訴就有2.5萬餘件。
在這些投訴件中,關於生活垃圾收集點選址不合理的意見建議較多。儘管官方給出了解釋,但一些群眾仍不買賬。
某小區有1600余戶,有居民提出,垃圾站建在路人必經的小環島人行道路上,既不利於過往車輛和人行,産生的細菌和臭味也可能對生活環境和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對此,信訪部門回復稱,此舉完全符合相關文件要求和建設規範,建設利用的是市政處所屬空地,非小區紅線範圍,該空地距離小區最近單元約40米,且中間間隔一道圍墻。此外,因生活垃圾收集點與廢舊物資回收點背靠單元樓,只要內部規範管理、定期清洗,不會産生異味等環境污染問題。
除了建設過程有爭議,投運後關於設施形同虛設、建了不用的質疑也不少。有市民反映,某大廈樓下一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建好後卻沒有投入使用,垃圾桶被電線捆住,不能打開。
記者街訪時也看到,一排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的櫃子處於斷電狀態,多個生活垃圾收集點、廢舊物資回收點地面上臟污痕跡重,四種顏色的垃圾桶除了外觀不潔凈,還出現了垃圾混裝、漫溢和積壓。
部分小區保潔阿姨稱,此前為方便居民投放垃圾並推動垃圾分類,小區在樓層內也擺放了乾濕垃圾桶,但後來效果不佳,同時也為減少樓層衞生問題,除一樓外的桶又撤掉了。
起步階段困難重重
記者調研發現,在不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着許多現實困難和痛點。
——站點建設難選址,設施短板還需補齊。垃圾分類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根據某地統計,截至2023年底,當地3565個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治理單元,還有1965個尚未建設收集點。主要原因是城區地理空間有限,部分居民小區很難找到合適位置。
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為加快設施修建,她們制定了設施設置導則,協調相關部門完善了配套政策,解決了“兩房”設施審查驗收聯動不夠等問題。記者在一份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於設置垃圾分類設施等生活圈服務要素相關事宜的通知中看到,一些小區建設的再生資源回收點、生活垃圾收集點等公益性市政設施,只要符合相關要求,後期不辦理不動産權證的,前期無需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物業服務不到位、管理責任沒有壓實。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同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差異性大。生活垃圾“混裝混投”、環境臟亂差的小區,普遍存在物業服務不到位問題,與居民有長期矛盾。在個別超大樓盤內部,多家物業公司還出現了拖欠保潔員工資的情況,導致物業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當地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環衛處處長説,一些物業公司對垃圾分類工作重視不夠,服務人員少,存在收集不規範問題。記者查閱2022年該市&&的實施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其中要求,簽訂物業服務合同時,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服務作為環境衞生服務的內容進行約定。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垃圾混投主體數量大、範圍廣、違法程度輕,普遍存在着“法不責眾”的心理。
——居民習慣難養成,文明素質有待提升。“沒有人強制説要分”“家裏垃圾都裝在一個垃圾桶,分起來麻煩”“我分了,別人不分;前端分了,後面又混在一起,還不是等於零。”……部分受訪市民稱。一位長期關注垃圾分類的人大代表&&,單位、家庭和個人作為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分類知識欠缺、分類意識淡薄、知曉率不高、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導致“兩房”設施利用率低、作用有限。
“沒有把自己作為主體的角色去講,你的責任是什麼?”一些基層幹部&&。據了解,目前隨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化以及為基層減負的考量,國家層面已經明確提出不倡導“撤桶並點”、桶前值守,反對由保潔員代替居民進行分類。
亟待進一步精細化管理
“我國大部分城市垃圾分類處於從起步向發展過渡的階段,多種矛盾錯綜交織,對精細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撰文指出,在垃圾分類的起步階段,後端分類處理設施能力不充分,結構不合理,後端設施能力不夠決定了前端分類成效不可能很高。而到了垃圾分類的發展階段,由於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階段居民分類投放參與率低、準確性差成為主要矛盾,制約了分類收運及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
為解決這個矛盾,通常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員和財力來強化監督管理。但是本質上分類投放是作為垃圾産生者的居民的責任,進度快慢、成效高低主要取決於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有賴於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需要較長時間來實現全民參與,特別是持續主動地參與,不能操之過急。如果急於求成,就會出現責任混淆、責任轉嫁、“治標不治本”等問題,長遠來講無助於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
受訪者認為,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項工作不能淪為“面子工程”,需要以釘釘子精神不斷提升實際成效。
加強黨建示範引領。“一個好辦法就是每個黨支部書記經常要去垃圾桶看一看、翻一翻、聊一聊,幫助提高黨員和群眾意識。”一位分管該項工作的領導幹部介紹。
主動發揮志願者作用。部分基層幹部提出,目前,生活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體系不健全,開展大範圍的志願者服務或公益活動較少,應當進一步發展壯大志願者隊伍,完善志願服務機制,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進一步落實投放管理責任。一些人大代表建議,監督不能停留在道德層面,更需在技術、制度和管理層面落實。如細化“單位管職工、社區管居民、學校管學生、物業管保潔、部門管行業”責任體系,建立生活垃圾收集點管理運營考核制度,加強對已建“兩房”設施的管理使用,暢通投訴監督渠道,做好宣傳解釋、教育引導工作,讓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有效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逐步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記者 向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