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體驗飛拉達。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在湖北省建始縣花坪鎮近乎垂直的雞公嶺絕壁上,一條由鋼索和腳踏構成的“天路”在雲霧中蜿蜒。游客們化身為“峭壁行者”,沿着這條鑲嵌於喀斯特崖壁的飛拉達索道攀行。
這條垂直落差達650米、全長2.8公里的飛拉達索道,2017年投入運營,2024年接待游客數量為3萬人次,帶火了深山小村,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飛拉達起源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意大利為讓其軍隊能快速翻山越嶺,在山體上建立由鋼扶手、腳踏、生命鋼纜等構成的攀登徑道,方便人員轉移和物資運輸。後來,它逐步發展為一項戶外探險運動。
一位飛拉達行業資深從業者告訴記者,飛拉達作為一項國內新興的運動逐漸熱門起來,也是目前旅游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景區從以觀光為主轉變為更加注重游客的身心體驗。
“不要看腳下,調整呼吸,加快速度。”29歲的教練郭晴在一旁指導正在體驗飛拉達的游客。前方另一位游客把自己懸挂在半空中的一根鋼索上,躺在空中吊床上放空自我。在花坪鎮幾十公里外的恩施大清江紅花峰林景區,又一處飛拉達游覽項目擠滿了游客。
“從‘五一’景區開園到現在,我們接待了近千名游客,尤其受到親子、年輕人等群體歡迎。”恩施大清江紅花峰林景區負責人説。
“全程下來,因中途不時停下休息、拍照留念,大約花費了兩小時。”來自福建的游客黃先生對溜索環節印象深刻,“第一次玩的時候還有點怕,後來又特意玩了兩次,慢慢就克服了恐懼,感覺整個人都放鬆了不少。”
飛拉達項目的火爆,為恩施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教練郭晴是新塘鄉本地村民,通過國家攀岩協會的考核轉型為教練,還承擔起團隊管理工作。“我們教練團隊在崗6人,全是本地村民,有的之前在浙江打工,大家都想在家門口找份穩定工作。”郭晴説,現在每月收入七八千元,在家門口已經很滿足。
在建始縣花坪鎮,飛拉達項目還帶動了周邊配套産業的發展,如餐飲、住宿、零售等,創造了超過150個直接就業崗位。
向龍平是花坪鎮一家農家樂店主,曾經的他,守着幾畝薄田,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飛拉達運營後,游客紛至沓來,向龍平瞅準時機,利用自家房屋開起了農家樂。“現在農家樂每年能接待3000人次左右,一年掙10萬元不成問題。”向龍平説。
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他還專門去學習烹飪,做出一道道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家菜,像土家臘肉炒青椒、清江小魚乾等,深受游客喜愛。在向龍平的帶動下,周邊的鄰居們也紛紛效仿,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曾經冷清的村莊變得熱鬧非凡。
在雞公嶺腳下,葡萄種植戶們迎來了大豐收。“以前葡萄銷路有限,現在飛拉達帶來這麼多游客,葡萄不愁賣了。”村民劉孝林家種了5畝葡萄。飛拉達項目啟動後,葡萄園零售銷量增長40%以上。村民還開始在網上銷售葡萄。據統計,在飛拉達的帶動下,直接受益的葡萄種植戶有28戶,種植面積達130畝,畝均增收1500元。
在恩施大清江紅花峰林景區,一條飛跨清江的索道成為激活區域旅游的關鍵拼圖。這條新建的全長1056米、高差156米的首條跨清江索道,高效串聯起清江遊船、飛拉達攀岩與觀光步道,構建出立體觀景網絡。“索道建成後,游客到達飛拉達項目的時間比原來少了1小時,大大推動了文旅産業的發展。”恩施大清江紅花峰林景區負責人説。(記者 張陽 范源辰 熊翔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