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張啟明:跨越十年的兩次攀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1 10:00:3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張啟明:跨越十年的兩次攀登

字體:

  提起黑龍江,人們常想到廣袤的平原、無垠的黑土地。然而,這片沃土並非只有平坦的風景,一道道綿延的綠色脊梁,縱貫其間。山城伊春,就靜靜地坐落在小興安嶺的群山褶皺之中,點綴在“雄雞之冠”深處。

  記憶中,上次登山還是在十年前,那座山是泰山。那年我初及弱冠,懷着對朝陽的期待,伴着夜色,循着歡聲笑語啟程,從紅門開始一路向上。那之後我便很少爬山,纜車代替了攀登的腳步,苔蘚的濕滑、望不到頭的棧道則成了心中的畏途。

5月21日,金祖峰上的日出。張啟明攝

  但幸好,金祖峰只能用腳步丈量。

  這裡是伊春市金林區,小興安嶺腹地。這片歷經億萬年地質構造運動與自然演化的古老山地,不僅孕育出廣袤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礦藏資源與雄奇的寬谷山川,更似天然屏障拱衛着三江平原。

  同樣是一個滿天星斗的夜晚,月光揉碎在了湯旺河的波浪中,山峰輪廓朦朧而神秘。金祖峰在月光中的顯影,並非泰山那刺破蒼穹的峻拔,更像一位身披深綠絨毯、從容呼吸的青年。這裡少了人潮的喧囂,只有夜風穿過林間的低語。

5月20日,五營紅松林海景區內松鼠正在覓食。張啟明攝

  無邊的原始紅松林在這裡築起了綠色的穹頂。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伊春,白天草坪婚禮上新人互訴衷腸、松林裏松鼠閃過鞋邊、梅花鹿溫婉的呼吸還回蕩在腦海。夜空中,這所有初見的驚喜與野趣,都悄然沉澱為衣褶間的松香,四處彌散。

  “悠着點兒走,保存好體力。”路上遇到的大哥王海庭在我身後高喊。一片黑暗中,他正在直播的手機亮着。“我希望能為家鄉的旅游盡我綿薄之力。”這是他第四年直播登頂金祖峰。

5月21日,金祖峰上拍攝的夜色下金山屯。張啟明攝

  王海庭的包裏時刻放着手電筒和糖。“都是給游客準備的,大多數都像你這麼着急,聽勸的也沒幾個。”他笑着擺了擺手。

  踩在厚厚針葉上,發出沙沙的輕響,仿佛山體本身綿長的吐納。沒有望不見頭的十八盤,只有蜿蜒伸向林木幽暗懷抱的棧道,苔蘚雖然依舊濕滑,但這一次,它反而成了山林間可以觸見的溫潤。

  不知不覺已至山腰,夜露浸濕了褲腳,微涼的觸感卻讓人清醒。站在道邊延伸出去的觀景&,遠處的天空已經泛白,對面的山峰被勾勒出了一道深邃的墨痕,周身只剩下山間巨大無比的寂靜——那不是虛無,而是自在。

  我靜靜地觀望,山腳下的湯旺河蜿蜒遠去,恰逢一列火車拉着汽笛沿着河邊駛過。藉&車燈,湯旺河沉睡的墨色水面被暫時喚醒,每一寸天光的吐露都清晰可見。

5月20日,崔健華向記者展示“森林號子”。張啟明攝

  伴着汽笛聲,一個厚重的聲音穿透記憶——那是崔健華的採山號子,這位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的“金牌導游”和“林三代”,曾在林場木屋前向我哼唱祖輩傳下的旋律。

  “林子是活的,它不光會呼吸,還會説話。”小興安嶺曾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2014年,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正式停伐,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採伐落下帷幕。崔健華放下了從祖輩那裏接下的斧鋸,轉而成為這片土地的守護者,同數萬名“砍樹人”轉身為“新林人”一樣,他們以另一種深情仰望這片浩瀚蒼翠。

  繼續向上,腳下的坡度終於在某個拐角後趨於平緩。林木的屏障悄然向兩側退開,露出一片豁然開朗的山頂&&。天空的顏色,此刻不再是濃得化不開的墨藍,被黑暗包裹了一夜的朝曦,正積蓄着無法言喻的力量。

  雲海開始在腳下凝聚,蟲鳴鳥叫漸漸打出清晰的節奏,好似森林號子遙遠的迴響。山風掠過耳際,捲起衣角,一如十年前的那個黎明。我支好相機,等待着日出東方的噴薄時刻。

  相比影像,語言是抽象的,而這抽象恰恰能表達出具象所無法承載的美。當光芒越來越盛,一輪渾圓的紅日,猛然躍出了峰巒。那一刻,天地無聲,世界在寂靜中被重新點燃。

  太陽升起,風繼續吹。

  十年前泰山登頂的情景,跨越時空與此刻重疊。我猛然驚覺,十年間,只有在這兩個時刻我如此靜候過太陽的升起,如此期盼過破曉的時刻。身體深處涌出的,不再是征服的快感,而是渺小個體融入漫長歲月中的震撼。我被這億萬年的光所穿透,多年來對自然的疏離與對山野的畏懼,都在這原始的光芒裏被徹底撫平。

  即使今日,我也無意復刻當年從泰山紅門一步步丈量至玉皇頂的挑戰。但金祖峰從容的棧道,以它恰如其分的坡度,同樣將我托舉至這片光芒的門前。我放下了對“全程”的執念,卻未曾錯過噴薄的瞬間。

  路徑或有殊異,步履或分緩急,但只要心向黎明,那輪燃燒的赤金之輪,終將躍出雲海,將它的輝煌與溫暖,毫無保留地潑灑在每一個守候者的肩頭。(作者:張啟明)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