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趙旭)正午時分,北京西單小學飯香四溢。送餐人員將滿載餐桶和不銹鋼餐具的餐車推入教室,班主任引導小志願者們為同學們分餐。樟茶鴨、酸菜白肉、香菇油菜、米飯和糖花卷……菜肴穩穩放入餐盤。
小餐具蘊含大民生。記者走訪發現,當前北京不少中小學已為學生配齊餐具,解決了以往上學自帶餐具的問題。北京市海淀區一名小學生家長坦言:“以前孩子需自帶飯盒,有時午飯時才發現忘了帶,或者打開後還留着前一天的殘羹剩飯。小孩子有時候還蓋不緊蓋子,飯菜湯汁流得到處都是。”北京一位小學教師也&&,學生自帶的餐具規格各異,“既給學生增加負擔,也為分餐帶來不便。”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全市共2114個校址供餐,保障181.3萬中小學生在校就餐。通過開展校園餐改革攻堅,當前需自帶餐具的學生數量已由2024年初的32萬人降低至2萬餘人,今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後,這2萬多名孩子也將不用帶餐具上學。“學校提供多元選擇,希望自帶餐具的家長依然可選擇自帶。”
北京市第十中學曉月苑分校師生共進校園餐。(新華社發)
解決自帶餐具問題難在哪?記者了解到,由於北京一些學校的空間“捉襟見肘”,沒有校內食堂,無處安置洗碗消毒設備,在校園餐推廣初期,這些學校的孩子需自備餐具。聚焦這一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北京大力推進“中央廚房+”供餐模式試點工作,將洗菜、擇菜等食材粗加工環節前置到企業的中央廚房,對學校進行改擴建挖潛空間,見縫插針設置“微廚”,以增設餐具洗消設備,並嚴格制定校園餐具消毒標準,逐步實現為孩子們的“小書包”減負。
除配備餐具外,北京當前已全面實現“桶餐到班”,工作人員將保溫餐桶直接送至各個班級,孩子們告別了傳統盒飯。“桶餐能保障飯菜溫度,更好地保留菜品風味和營養。”一名一線教師説。多位學生反映,相比悶在餐盒裏的飯,現打現吃的桶餐口感明顯更佳。
如何分餐,也蘊含着育人的巧思。在北京市延慶區永寧學校,孩子們輪流擔任分餐員。在班主任的規範指導下,這些“小助手”統一佩戴口罩、圍裙和帽子,為排隊取餐的同學們打菜。記者調研了解到,將學生參與分餐融入勞動教育體系,已成為北京不少學校的育人實踐。
北京市延慶區永寧學校的小志願者準備為同學們分餐。(新華社發)
校領導陪餐,同樣融入了北京中小學校園的日常。“跟孩子們一起用餐,聊聊飯菜口味,聽聽真實反饋,既能優化餐食服務,又能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西單小學黨支部書記王宏走進四年級2班,與學生共進午餐。同一時間,部分行政幹部、班主任也在各班級陪餐。
據悉,北京要求中小學每餐均應有校領導班子成員同學生用餐。書記、校長在校期間無特殊情況應當陪餐,並對飯菜進行客觀評價,及時發現並解決學生反映的餐食質量、數量、衞生及浪費等問題。
此外,全市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成立了由學生和家長參與的膳食委員會,部分學校還邀請家長等走進校園,與學生共同用餐。例如,北京市第十中學曉月苑分校將每週一作為學校膳食委員會成員的工作日,成員們可實地走進食堂後廚,對環境衞生、食材存儲、操作流程和菜品質量進行嚴格檢查,形成常態化監督閉環。
“一副副餐具、一頓頓美味,承載着家長的期盼與孩子的便利,是關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大民生工程。”北京市第十中學曉月苑分校副校長崔永利説。
從免帶餐具到桶餐入班,從小志願者分餐到校領導陪餐,再到“央廚+微廚”聯動、家校協同……北京中小學校園餐飲服務的精細化管理,正將校園餐打造為潤物無聲的育人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