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丨尼瑪:奪底溝裏“種”風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1 16:12:25
來源:新華網

勞動者之歌丨尼瑪:奪底溝裏“種”風景

字體:

  新華社拉薩5月1日電 題:尼瑪:奪底溝裏“種”風景

  新華社記者潘一景、姜帆、普布次仁

  正午的陽光碟機散了高原的寒意,西藏柳悄然抽出嫩葉,綠意綿延於奪底溝旁的山坡。溝底,尼瑪正和幾位村民在疏通水道。

  這裡是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奪底街道維巴村,曾飽受風沙侵襲,如今已變身為拉薩“後花園”,市民和游客郊游、野餐的熱門打卡地。

  “下游現在需要農業用水,必須趕緊疏通好。”維巴村黨總支書記尼瑪和村民們動作乾脆利落,將堆積的泥沙一鍬鍬鏟起,疏通出一條簡易卻至關重要的水道。

  尼瑪(右一)與村民一起疏通村中水道(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雨季,尼瑪率隊24小時輪巡、盯水情、練應急;旱季,他帶領大家清淤泥、修水渠,守護着農耕的命脈……自2017年起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尼瑪的足跡早已遍佈奪底溝的山川溝壑。而那片綿延不絕的人工林,更是他帶領鄉親建設綠色家園的見證。

  “以前,我們這裡的風,恨不得裹上半座山的沙土。”村民格桑次仁停下手裏的活計,抬手抹去額角汗珠,“現在風吹過去,柳條扭得歡實着呢。都是書記帶着我們種下的。”

  大約10年前,尼瑪就開始帶領村民種樹,首要的是,根據土質差異科學選種:沙化地種沙棘固沙,緩坡栽西藏柳涵養水源,村道旁植觀賞花木提升景觀。為説服牧民參與退牧還林,他帶着拉薩市林草局技術員挨家挨戶算“生態賬”:“綠化不僅能固土,還能造景,樹蔭能養三代人。”算盤聲響裏,維巴村退牧區轉為集體林場,全村林場從10年前的400多畝擴大到1800多畝。

  如今,西藏柳挺拔,樟樹葉泛着光澤,沙棘的根係牢牢鎖住黃沙,將昔日的荒山裝點成“高原畫廊”。

  鳥瞰維巴村(無人機照片,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不放牧了,牧民靠什麼生活?借助拉薩市人社局、城關區政府、奪底街道辦的力量,尼瑪帶領村幹部,為牧民鋪就轉型就業之路,助力他們開啟全新生活篇章。同時,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項目,助力村民增收,村民的年均收入從10年前的7900元攀升至如今的36800多元。

  尼瑪(左一)在村裏的一家農家樂與經營者交談(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辦公室裏,尼瑪桌子上堆了很多資料,他正籌劃復原藏族傳統糌粑水磨坊,讓游客體驗青稞變糌粑的古老工藝。辦公室的墻上挂滿了獎狀,他本人剛獲評2025年全國勞動模範。

  “基層幹部就像大管家,活計瑣碎卻馬虎不得。”尼瑪笑着打比方。在維巴村,尼瑪的身份隨需求變化而切換:鄰里糾紛調解員、為孤寡老人運送取暖物資的“送炭人”、水電工、村郵員、衞生宣傳員、旅游旺季向游客講解藏戲歷史的導游……哪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

  當被問及維巴村的人口數據時,尼瑪脫口而出:“513戶,共1725人。”這位土生土長的“奪底人”説,這些數字就像家族譜係般刻在心頭。“在我眼裏,村民都是家人啊。”他輕聲補充道。

  暮色中的維巴村,一盞盞燈火如星辰墜落人間。尼瑪辦公室燈還亮着,而他所“種”的風景,正在奪底溝的晨昏中“蓬勃生長”。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