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大河文明繪就湖北盤龍城獨特遺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9 17:02:10
來源:新華網

雙大河文明繪就湖北盤龍城獨特遺存

字體:

  新華社武漢4月29日電 題:雙大河文明繪就湖北盤龍城獨特遺存

  新華社記者喻珮

  盤龍城是夏商王朝設立在長江流域的統治中心,開啟了古代中國的中央—地方國家治理模式;盤龍城為長江流域帶來了青銅文明,最早在文化上串聯起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標誌着雙大河文明結構的形成……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近日揭曉,曾實證“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的重要遺址的盤龍城遺址位列其中。

  盤龍城遺址於1954年被發現,1974年開始大規模正式發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地。近十年來,在前輩們以“考古寫史”取得的巨大成績之上,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持續圍繞楊家灣區域的大範圍石頭堆積展開新一輪深度探索,並於2024年取得重要收穫——楊家灣北坡首次揭露走向和形狀較為明確的大型條帶狀石砌遺跡,年代屬於中商時期,存續於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來到正在開展考古工作的楊家灣遺址區,大小不一的鵝卵石組成的石砌遺跡清晰可辨,已揭露成型的遺跡東西長約81米,最寬處約5米。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卓介紹,石構遺跡規模巨大、修砌規整,整體呈東西向分佈,並與楊家灣地點所見晚期大型建築、高等級貴族墓葬形成呼應。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王家嘴H16齣土的陶器。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此類石構建築為長江中游夏商時期遺址中首次發現,其巨大的體量和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凸顯了所在楊家灣地點在整個遺址的重要位置,也表明盤龍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孫卓説。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研究館員萬琳説,在盤龍城存續的300年間,從一個南方據點一躍成為長江中游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既是商文明南下的直接推動,也是黃河與長江不斷“對話”、交融的實證。

  學界一般將古埃及、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從地理上歸結為“大河文明”,它們分別對應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大河與古文明的發生相關聯,不僅因為這些大河所處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生産和發展,同樣重要的是大河流域所形成更大的地理空間、更豐富的物産、更多的人力資源,推動着社會的複雜化進程。

  “黃河和長江完全獨立而又並行,這兩條流域構成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大河文明中唯一的雙大河文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説,世界各大河文明的成就各有千秋,古代中國的雙大河文明在地理和空間上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在文化和政治上層次更為豐厚,也形成了中華文明發展連續性和包容性的重要特質。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M17齣土的銅帶鋬觚形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踏訪遺址區及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除了這一處常見於北方地區遺址的石砌類建築具有鮮明的夏商文化痕跡,許多歷次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也無聲訴説着3000多年前此地文明交融的風貌,見證着黃河、長江文明的統一性發展。

  青銅器是商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綿延500餘年的商王朝,以中原為中心經略四方,推動商王朝以青銅文化為標誌,跨越黃河、南至長江。商代早期,隨着商文化大舉南擴,盤龍城作為資源流通的“中轉站”將南方的銅礦、硬陶和原始瓷器輸送到中原。

  展廳中,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銅圓鼎被放置於顯眼位置,單獨陳列。銅圓鼎通高85厘米,口徑55厘米,重達24.34千克,是目前所見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圓鼎,其鑄造技術也是當時“高科技”的集中體現。它仿佛昭示世人:盤龍城雖遠離中原,卻是商王朝南方的疆土所至。

  近年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攜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積極進行考古成果的公眾轉化,在遺址公園建設、大遺址保護展示、遺址博物院展覽策劃和公眾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70年逐一城,盤龍城還將面向世界講述更多鮮為人知的雙大河文明故事。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