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4月25日電 題:西寧幾何書店如何讓文化“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一家書店不能只是以賣場形式來經營,而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關注他們的內心需求。”在青海省西寧市一處繁華的商業區內,幾何書店創始人林耕在書店裏邊走邊介紹,道出了核心經營理念。開業7年來,西寧幾何書店帶着獨特的書香文化走出高原,在全國布局36家分店,從“網紅打卡地”蝶變為城市文化地標。
幾何書店一角。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理想的書店應該是什麼樣的?”林耕認為,書店應該容納人們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這也是閱讀的樂趣。走進西寧幾何書店,特有的洞穴式設計打破了傳統書店的封閉感。一道道拱門讓空間無限延展。白色墻面與原木地板搭配,線條流暢自然。
7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處處展現着西寧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特點。“雪域凈土”區域藏香嫋嫋,來自牧區的牦牛絨製成圍巾、羊毛氈變身杯墊、土族盤繡裝飾在電腦包上,380余種民族手工藝品,生動展示書本之外的雪域文化。
店員美蘭在幾何書店“雪域凈土”專區整理商品。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店長王熠然介紹,為了讓讀者能多借好書、勤讀好書,書店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目前圖書借閱是最受讀者歡迎的服務之一。據統計,非節假日時書店日客流量高峰可達4000人,往年旅游旺季更是超過6000人。
“我喜歡介紹青海的人文地理類書籍,既能獲取專業知識,又能得到創作靈感。”西寧市民賈翔是一名紀錄片創作者,每當有外地朋友來青海旅游,他總會推薦朋友們來幾何書店看看書、聊聊天。
讀者在幾何書店內閱讀。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記者看到,“青海之書”專區陳列着《雪山大地》《荒原上》等500多本展現青藏高原人文風情的書籍。王熠然&&,這個區域搭建展示本土文化的立體&&。書店定期舉辦文化沙龍,邀請學者講述青海故事;“非遺工坊”則讓游客親手體驗唐卡製作、藏文書法,將閱讀延伸到文化體驗。
書店與本地文化機構深度合作,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世界讀書日這天,林耕創辦的《阿門聊》(青海方言意為“怎麼啦”)文化漫談節目在書店自媒體賬號上線。首期節目中,林耕與兩位學者圍坐暢談,把河湟文化的歷史脈絡化作趣味故事。“用故事打動人心,才能讓遠方的客人真正讀懂這座城市。”林耕説。此外,本土青年喜劇社的舞&正在裝修,未來書店將定期上演相聲、脫口秀,豐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幾何書店內舉行的讀者分享會。(受訪者提供)
與FIRST青年電影展的合作,是西寧幾何書店打造文化産業生態的重要一步。每年影展期間,書店成為青年電影人的交流場所,小型見面會、創作論壇、劇本簽售會等接連不斷。“我們給予年輕人自由生長的空間,他們回饋城市無限的創意。”林耕回憶,曾有位年輕導演在書店的活動中得到 啟發,創作出反映青海生態保護成就的短片。這種文化賦能,推動着書店從文化消費場所向文化生産基地轉型。
作為全民閱讀的積極參與者,西寧幾何書店近年來融入城市書房建設,管理着西寧市區9家城市書房。這些書房每月舉辦讀書分享會、讀書朗誦會等公益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136場,覆蓋6700餘人。“這些活動不再局限於傳統閱讀,而是通過城市書房網絡,廣泛傳播本土文化。”林耕説。
讀者在幾何書店內閱讀。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從別具匠心的空間設計到活力滿滿的社群運營,從創新多元的文化輸出到前景廣闊的産業孵化,幾何書店在西寧構建起獨特的“文化磁場”。“我們希望這裡成為城市的文化客廳,讓每一位走進書店的人,都能觸摸到西寧的溫度,感受閱讀的力量。”林耕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