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常出沒在何處?——從文物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蛇”文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8 15:21:55
來源:新華網

“蛇”常出沒在何處?——從文物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蛇”文化

字體:

  新華社重慶1月18日電(記者於曉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是靈動、智慧、生命力的象徵,是古人關注的對象之一,産生了涉及民俗、宗教、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的文獻、文物、遺址遺跡。在近日開幕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蛇年生肖文物展上,115件(套)與“蛇”及春節傳統習俗相關的館藏文物展現了古人與蛇的有趣互動。

  《説文解字·巴部》載:“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歷史上,巴人由多支族群構成,在與動物的關係中,以蛇和白虎最有代表性,如《山海經》中出現的“巴蛇食象”等。“在古代巴人用的器物中,蛇形象一部分出現在帶鉤上。這也體現了巴人對蛇的崇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館員杜芝明説。帶鉤,就是古人所繫腰帶的挂鉤。杜芝明介紹,目前墓葬出土的巴人帶鉤中,很多都是蛇形帶鉤,可以反映巴人對蛇的崇拜。此外,蛇紋是土家族“西蘭卡普”被蓋的主要紋飾之一,也反映了巴人崇拜蛇的傳統。

 蛇形銅帶鉤(戰國時期),一級文物,重慶涪陵小田溪出土。新華社發

  在春秋戰國時期,蟠虺紋經常出現在銅缶等器皿上。虺是古書上的一種毒蛇。蟠虺紋,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其特點是繁縟細密,風格華麗神秘。

  古人不僅將蛇紋放在配飾、器皿上,也創造出了全新的蛇的形象,人首蛇身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首蛇身形象在史前的陶器紋飾中已出現,商周時期人首蛇身圖像更加明確。而後,漢代大量出現了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形象。“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形象,既是人蛇強大力量合一的象徵,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表現出人們對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美好祈願。”杜芝明説。

 東漢崖墓石棺伏羲女媧畫像拓片。新華社發

  在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中,蛇一直是讓人畏懼的動物。而在中國,“蛇”卻慢慢變成了守護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四靈”系統中龜蛇合一構成的玄武,就是北方的守護神。為什麼是龜和蛇的組合呢?杜芝明介紹説,目前有一種解釋是,龜和蛇是兩個部落的圖騰,部落融合後,就變成了龜蛇合一的圖騰。

  “龜蛇合一的形象,被視為長壽、穩定和智慧的象徵。”杜芝明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