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積石山新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8 15:13: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積石山新變

字體:

  新華社蘭州12月18日電 題:積石山新變

  新華社記者

  當時間的車輪悄然碾過365個日夜,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綻放出震後新生的光彩。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全縣5萬餘戶24萬餘人受災,117人罹難,23萬餘間房屋受損。

  時隔一年,記者再次走進積石山縣,看到的是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重建畫卷。新家園、新生活、新希望,從規劃圖紙上真實而具體地落到了受災群眾眼前。

  整潔的小院、敞亮的客廳……冬日的暖陽照在馬忠禮身上。他愜意地坐在客廳,燒了一壺熱水,沏了一杯當地特色茶飲三泡&。

  12月12日,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村民馬忠禮在家中喝茶。(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68歲的馬忠禮是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村民。一年前,地震摧毀了他的房子。“如果不是黨和政府的幫助,一切不會這麼快好起來。”説起這些,他眼泛淚光,“國家補助7.5萬元,加上5萬元的貼息貸款,家裏再湊了些錢,震塌的房子用了不到8個月就建起來了。”

  馬忠禮的新家裏,客廳和臥室均裝有空氣源熱泵熱風機,淋浴房、沖水馬桶等設施一應俱全,客廳裏幾盆繡球花一簇簇開得正艷。

  “房子建起來了,日子就要好起來了。”兒媳馬尕舍將屋裏屋外收拾得一塵不染,還給院中的兩棵樹修剪了枝丫,貼上了保溫布條,等待春天發新芽。

  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第一書記馬強介紹,大河村是地震受損最嚴重的村落之一,5200間房屋倒塌和損毀。全村有372戶原址重建,361戶維修加固,72戶選擇了平房和樓房等集中安置方式。

  掃去陰霾的震區重獲新生,“家”的嶄新模樣愈來愈清晰。12月的一場大雪,讓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康吊村集中安置點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銀裝。

  室外天寒地凍,室內溫暖如春。走進陳玉蘭家中,記者看到,亮堂堂的客廳裏擺放着電視機、電冰箱等傢具,明媚的陽光透過锃亮的窗戶灑落到客廳,為房間增添了幾分溫馨。73歲的陳玉蘭穿着薄毛衣收拾房屋。

  12月12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康吊村集中安置點,村民陳玉蘭在收拾房屋。(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我們11月就搬到了集中安置點。新房得勤打掃,看起來乾淨整潔,心裏才覺得舒心。”陳玉蘭説,樓房採用集中供暖,室內接近20攝氏度。

  記者在大河家鎮四堡子村集中安置點看到,一排排二層小院依次排開,家家戶戶裝上了乾淨便捷的空氣源熱泵熱風機,黨群服務中心、村衞生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也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據臨夏州政府介紹,經過8個多月的輪班作業、晝夜施工,全州9.15萬戶群眾的房屋得到維修加固,1.05萬戶群眾原址重建住房並建成入住,14個集中安置點1.04萬套住房全部達到入住條件。臨夏州政協副主席、積石山縣委書記馬曉璐介紹,積石山縣同步建成城南、城西、大河家3個熱源廠,安裝“煤改電”清潔能源取暖設備,路、水、電、暖、網實現“五通五穩”。

  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受災群眾的生活日漸安穩。

  兩個月前,石垣鎮石垣村村民柴永忠一家搬進了原址重建的新房。49歲的柴永忠原本是村裏養殖大戶,地震把家中羊圈震塌了,重建新房又花掉了大半積蓄。

  今年以來,針對積石山縣農業特色産業發展基礎薄弱的現狀及地震對農業産業的影響,當地制定了一攬子促農增收政策,對牛羊等養殖産業和中藥材等種植産業進行獎補,其中對受災養殖圈舍維修改造,採取先建後補方式,加快擴群補欄,調動農戶發展牛羊産業的積極性。

  得知消息後,柴永忠在新居旁修建了面積95平方米的標準化圈舍,得到3.3萬元的獎補資金。“按照政策,後續再買牛羊也有獎補資金,一步一步來,明年開春後再買多些羊,日子就回到正軌上了。”柴永忠説。

  滿足受災群眾的安居之盼、樂業之需、舒適之願,是當地政府不斷努力的方向。

  12月13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韓陜家村,村民馬芬蓮在溫室大棚中採摘黃瓜。(新華社記者 李梓瀟 攝)

  走進關家川鄉何家村集中安置點,70多座新建的鋼架大棚分佈在田野中,人們正在棚內忙碌,首批採摘的西葫蘆、黃瓜、甜瓜等果蔬陸續上市。

  “近期每天都有30多名附近的住戶前來務工,大部分是受災群眾,每人每天能掙100元。等他們掌握種植技術後,就可以申請承包大棚。”大棚負責人張通彪介紹。

  如今,行走在積石山的鄉鎮村落、田間地頭,映入眼簾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忙着裝扮新家、忙着籌劃未來……

  一年、四季、365天……各方暖流匯聚成河,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重建的奇蹟。積石山正逐步擺脫地震的陰霾,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