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勇氣與好奇——從2025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看科研之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3 11:11:34
來源:新華網

堅守、勇氣與好奇——從2025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看科研之道

字體:

這是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拍攝的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黃堃 郭爽)“那還是1974年……”“一名研究者逆潮流而上……”“我從未想過這會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基礎……”這是從2025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三個獎項獲獎者簡介和感言中摘取的,它們連在一起,似乎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今年諾獎成果的共通之處。

  數十年的等待

  今年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3個獎項共9名得主中,年齡最大的是1937年出生的理查德·羅布森,已經88歲;年齡最小的是1965年出生的奧馬爾·M·亞吉,也已經60歲。他們思考、研究並做出諾獎成果的時間,距離獲獎往往已有數十年。

這是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拍攝的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在諾獎官方網站的介紹材料中,在描述化學獎得主羅布森研究成果起源時,開頭是“那還是1974年”,當時羅布森在大學教書,需要在木球上鑽孔並用小木棍連接,以模擬原子和分子結構。他想到可以利用真實原子的固有性質把不同類型分子像搭積木一樣連起來,形成所需要的結構。羅布森隨後追逐這個想法十多年,到1989年才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金屬有機框架的創新設想。隨後,化學家們逐漸研發出數以萬計的這種材料,用途廣泛,包括從沙漠空氣中收集水分、捕獲二氧化碳等。

  與之相似,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坂口志文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産生有關T細胞的想法,到1995年才成功向學術界報告發現調節性T細胞。今年物理學獎得主進行開創性的宏觀量子力學隧穿效應系列實驗的時間是1984年和1985年,距獲獎已40年。

  他們憑藉相關成果在數十年後獲得諾獎,符合近年的趨勢。英國《自然》網站2023年一篇報道指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成果從發表到獲獎的時間正越來越長:2011年至2019年間,化學獎的“時差”最大,平均達3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時差”最短,平均也有26年。這説明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驗證,才能得到廣泛認可。

  堅持“非主流”選擇的勇氣

  在這期間的漫長歲月裏,做出創新性成果的科學家有時也會遭受被認為是“非主流”的質疑。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三名獲獎科學家的照片和名字顯示在大屏幕上。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坂口志文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體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時,由於之前學術界一些關於T細胞的設想被證實錯誤,相關領域被許多研究者放棄。諾獎官方材料如此形容當時的情況:“一名研究者逆潮流而上,他的名字是坂口志文……”

  羅布森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最開始設想用銅離子和有四條“臂”的分子構建金屬有機框架時,大多數化學家並不看好;等他搭建出初步的框架,不結實又容易散架,許多化學家認為這個東西“沒什麼用”。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克拉克在諾獎新聞發布會現場的連線問答環節中,談到他們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開創性實驗時説:“我從未想過這會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基礎。”看來,當時他們也並不是在做一個主流熱門的研究方向。

  始終保持好奇

  那究竟是什麼讓這些科學家能夠在“非主流”的方向中堅持研發出諾獎成果?

  “當你從事科研時,真正驅動你的,應該是對基礎原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成員埃娃·奧爾松在今年的物理學獎宣布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這種好奇心不僅能帶來更深層的理解,也會指向未來的應用。”

  回顧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設立以來的一百多年歷程,許多獲獎的科學家正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做出了一項又一項造福人類的成果。雖然也有年輕天才在做出成果後快速獲獎,但總體來看,大部分科學家還是跟今年的獲獎者一樣:板凳要坐十年冷,科研不負一生功。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