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人民法院,也有這樣一句話:“退休法官是人民法院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多地人民法院聘請退休法官擔任特邀調解員,讓“銀發力量”在矛盾調解工作中繼續發光發熱。
《法治日報》記者在近期採訪中就遇到了多位“轉崗”調解員的退休法官。在新崗位上,他們延續的,不僅有法律專業知識和獨到的調解“功夫”,還有始終未變的司法為民溫度。
傳授經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人民法院巴彥岱人民法庭二樓的會議室墻上,挂着一塊牌匾——“全國優秀人民法庭”。
“這‘沉甸甸’的榮譽,是2002年老庭長韓林從北京背回來的。”伊寧市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盧建雯説。
1988年,韓林調入巴彥岱法庭,從書記員成長為庭長,扎根審判一線23年。人民法庭就在群眾身邊,貼近群眾生活,韓林走遍轄區的每一寸土地巡迴辦案,他還學習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架起溝通橋梁,以“調”為主、以“情”為源的辦案思路讓司法溫度融入鄉村。
2010年,韓林退休了。韓林向年輕法官傳授了兩條經驗:一條是,許多群眾不了解也不理解調解解紛的優勢,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清楚。
另一條是,不能坐在調解室裏做工作,要走出去,到群眾身邊去。韓林説:“遇到調解難度比較大的案件,要到村委會、到村民家中、到鄰居家裏,了解事情經過是怎樣的、是否有隱情,再聯合各方力量一起做好調解工作。”
當時,韓林有個心願:“矛盾糾紛得有人解決,我還能再幹幹。”
2021年,巴彥岱法庭“老法官説法”調解室掛牌,韓林以調解員的身份重返解紛一線。
在伊寧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多元解紛區,也有一間老法官調解室。記者在這裡見到了另一位退休法官調解員——滿頭銀發的荊霞。
荊霞曾被評為“全國法院辦案標兵”,在審判一線工作了14年。退休前,她任伊寧市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四級高級法官。
2023年1月,荊霞退休了。她深知大量糾紛涌入法院通過司法審判解決耗費人力物力,需要引入更多力量化解,這促使她返回解紛一線。
樹立榜樣
“老庭長建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能解決一些別人解決不了的糾紛,解群眾心結。”巴彥岱法庭的年輕法官説。採訪中,記者聽韓林講起解紛故事。
2022年夏天,馬某在自家院子伐樹時,樹砸壞了隔壁胡某家的屋頂。圍繞房屋維修賠償款,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矛盾反映到法庭。
韓林在馬某家門口組織了一場調解。經韓林耐心釋法説理,雙方達成一致,馬某賠償胡某5000元用於維修房屋。
“他家房子壞了很困難,你家也不容易,看看能不能先借點兒錢賠償給他?”韓林問馬某。
馬某轉身回家,拿出5000元現金交給胡某,胡某在收條上簽了字。
“你咋這麼快拿來現金?”“你別管,賠給他。”案件有進展,韓林卻感覺不對勁。他和馬某説話的工夫,馬某的女兒哭着跑出來,拽住了他的胳膊。
小姑娘告訴韓林,她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學,媽媽從舅舅家借了6000塊錢當她的學費。馬某一賭氣,把這筆錢用來當賠償款,她的學費沒了着落。
“從法律程序的角度看,調解協議已經履行完畢了,我不能開口再把錢要回來。”韓林看著小姑娘説道,“但是,孩子,考上大學不容易。你放心,叔叔自己掏腰包,再發動法庭的叔叔阿姨們,一定幫你把學費湊齊。”
“這是孩子上學的錢呀”“都説遠親不如近鄰,你們咋這樣”“房子先修,賠償等秋後收了莊稼再給吧”……看到這種情形,村民們也出起了主意。
胡某怔了怔,掏出錢塞給小姑娘説:“孩子,你拿錢去上學吧,我和你爸爸的事情再商量。”
此後,雙方的矛盾解決了,也沒留下心結。
韓林的言行産生了榜樣力量,小姑娘在第二個學期開學後不久,給韓林發來信息:“胡叔叔來北京辦事,還順便來學校看我了。”
找準切口
邊疆伊犁,水草豐茂。草場糾紛比較常見。
今年早些時候,巴彥岱法庭轄區一戶人家的羊群、牛群跑到隔壁人家的草場後,被對方扣了下來。此前,雙方多次因類似情況産生矛盾,這次,兩家人分別叫來自己的親戚朋友聚集在兩家草場邊界,非要對方給個説法。
雙方對峙之際,人群裏傳出一句話:“校長來了。”
“我當年是這樣培養你們的嗎?”韓林往劍拔弩張的兩家人中間一站,一開口就“澆滅”了雙方的火氣。
原來,韓林到法庭工作前,曾在學校擔任校長,當年他教過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韓林把兩家人拉到氈房裏,用哈薩克語釋法説理,講了一堂法治課。
講草場劃分,講鄰里關係,緩和了矛盾後,韓林又對着“學生們”叮囑道:“你們已經長大了,成了家裏的頂梁柱,更要在家裏帶頭遵守法律,成為大家的榜樣。”
調解完兩家的矛盾,韓林卻沒有結束工作。他積極向鄉政府提出建議:“兩家人因同樣的事由多次發生糾紛,要想辦法避免事件再次發生、矛盾再次升級。建議在雙方草場之間裝上護欄,讓群眾能安心生産生活。”
5月,鄉政府投資5萬多元,在兩家草場中間建好了護欄。
採訪中,記者發現,“破局之處”找得準,正是這些退休法官開展調解的優勢。
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訴至法院前,往往都經過了行政調解、行業調解,解紛存在難度。荊霞調解過許多此類案例,她向記者説起解紛經驗。
三年前,20多歲的小夥徐某遭遇交通事故致使腿部受傷。徐某家庭經濟困難,治療還沒結束,就拖着受傷的腿來法院起訴,希望能獲得賠償後繼續進行治療。
被告陸某認為,徐某還沒有進行傷殘鑒定就要求賠償,沒有依據。徐某則因對方遲疑的態度,擔心對方逃避責任。雙方互不信任。
“我會結合雙方提交的證據,依據審判經驗來判斷案件的結果。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考慮,釋法析理,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荊霞以這起案件舉例説。
“如果等到徐某治療結束,做完鑒定後再賠付,傷勢得不到及時救治,或許傷殘等級高,賠償金額也會更高。如果先行賠償部分款項,讓他能得到及時救治,更好康復,將來賠償金額也會較低。”陸某聽完荊霞的分析後,主動和徐某達成了調解協議。
發揮優勢
記者了解到,退休法官調解員在全國其他法院還有很多。
今年6月,第三批16名地方法院退休法官受聘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六個巡迴法庭特邀調解員。此前,最高法分兩批聘請了28名地方法院退休法官擔任各巡迴法庭的特邀調解員。
加強相對薄弱基層法院建設是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遼寧3家薄弱法院聘請22名“銀發法官”擔任特邀調解員。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法院設立老法官工作室,發揮“銀發法官”優勢,妥善化解矛盾糾紛。
……
“銀發法官”調解員結合審判經驗化解矛盾糾紛,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此外,不少退休法官調解員還參與到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工作中,繼續發光發熱。
“巴彥岱法庭的年輕法官,時常去二樓看那塊‘全國優秀人民法庭’牌匾。”盧建雯説,當前,全國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示範活動正在開展,老法官們的故事也激勵着大家續寫輝煌。(記者 張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