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致臉腫如饅頭,“神醫”辯稱是“排毒”
記者調查網絡“神醫”亂象
編者按
打開手機,養生“爆款”席捲屏幕,“神醫”故事層出不窮,“網紅醫生”侃侃而談……在信息洪流中,醫療科普本應是公眾抵禦疾病謠言的盾牌,卻被無底線蹭流量、身份造假、帶貨營銷等亂象侵蝕為“健康陷阱”。虛構的“祖傳秘方”、跨專業輸出的偽科學、披着白大褂的售貨員、利用AI批量生産的同質化文案——這些亂象不僅扭曲醫學倫理,更直接威脅公眾健康安全。
治理利劍已然出鞘。今年8月1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衞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打出重拳,發布《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新規直擊病灶,部分&&啟動存量賬號清查,一批“神醫”賬號被封禁,“先認證後發聲”成為行業准入門檻。
但沉疴非一日可除,監管與違規套利的博弈仍在持續。從今天起,法治經緯版推出系列報道,聚焦網絡涉醫亂象,探索依法治理之道,敬請關注。
“我用了泥膜粉後臉腫得像饅頭,又燙又癢,長滿小疹子。‘神醫’卻讓我繼續用,説是‘排毒’。投訴後不僅不退款,還把我拉黑踢出直播間。我的生活費本就不多,這下又損失了近300元……”前不久,在某短視頻&&購買“×氏秘方”泥膜粉的北京某高校大學生林同(化名),向《法治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林同的經歷,僅是一些網絡“神醫”利用“祖傳秘方”噱頭行騙的冰山一角。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打着“失傳古法”“祖傳秘方”旗號的“神醫”活躍於網絡&&。他們通過虛構身份、杜撰傳奇故事、偽造數據、設置虛假諮詢等手段,將普通藥品甚至問題産品包裝成包治百病的“神藥”,令消費者在破財之餘,更面臨健康受損與維權無門的困境。
講故事編織陷阱
“某地有位長壽老人活了174歲,全家年過百歲,秘密竟源自宋朝一劑長壽方……”在某短視頻&&,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視頻廣為傳播。視頻中,“傳承人”聲情並茂地講述秘方失而復得的傳奇經歷,最後話鋒一轉:“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自行配藥有風險,需根據個人自身症狀加減開方,切不可盲目使用。如有需要私信留言。”
記者私信該博主後被引導添加好友。對方聲稱需根據個人體質開方調理,7天中藥量售價300元。記者注意到,該博主認證僅為“養生博主”,並非執業中醫。
記者連續數日在多個&&觀看數十條視頻發現,此類“講故事賣藥”已成為“神醫”引流獲利的核心套路。其故事模板高度統一:或為“家族秘傳十代,專治××病”;或如上述“失而復得”型;更有甚者,編造“違背祖訓獻秘方”的苦情戲碼——“我鬥爭一個月,最終決定違背祖宗,把秘方貢獻出來量産”。
儘管這些故事漏洞百齣,卻能精準擊中部分消費者的心理。
河北56歲的王女士在觀看“違背祖訓獻秘方”視頻後,購買了號稱“專治風濕骨病”的藥膏:“看他聲淚俱下,覺得這人良心好,藥肯定靠譜。結果我花了3000多元,貼了兩個月,不但腿疼沒緩解,皮膚還過敏起了水泡。”
除了虛構故事,“神醫”們還慣用偽造“臨床數據”包裝療效。
記者注意到,某論壇上一篇推廣“肩周炎祖傳秘方”的文章稱:“據不完全統計56例患者,45例顯效,11例有效,有患者服3劑效佳。”記者&&作者追問數據來源,對方僅回復“祖傳經驗總結”,無法提供任何病歷或臨床報告。文章下方有大量詢問療效和購買方式的留言,樓主(作者)統一回復“私”。
更隱蔽的是“案例見證”陷阱。某社交&&上“××祖傳燒燙傷藥膏”的評論區,充斥着“救了我老媽的命”“比醫院治療好,幾天見效”等好評。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好評”IP地址高度集中,部分賬號重復評論不同“祖傳秘方”産品,疑似“託兒”。
“我當時就是看了這些好評才買的。”燙傷後購買該藥膏的山東趙先生説,“結果按説明使用一週,傷口卻化膿了。客服推説‘個體差異’,讓我加錢買‘加強版’,我這才知道上當了。”
一些“神醫”還擅長情感綁架。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自己買藥前客服“熱情似親人”,承諾“無效退款”“一對一指導”;出現問題後客服態度驟變,甚至威脅拉黑。
林同購買“×氏秘方”泥膜粉後過敏,“神醫”先稱“排毒正常,繼續用”;半個月後紅腫加重,對方開始敷衍;當他在直播間提出質疑時,竟被踢出拉黑。“他們就是抓住學生沒錢檢測、怕麻煩的心理推卸責任。”林同氣憤地説。
假諮詢但真賣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直接講故事,還有一種更隱蔽的套路:以合規諮詢為幌子行賣藥之實。
“家有根治鼻炎祖傳秘方,如何合法售賣?需藥品生産許可證嗎?”在一些網絡&&,類似的“求助”帖頻頻出現。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看似諮詢合規問題的內容,實則是一些“神醫”規避監管的引流手段,通過“提問—解答”互動精準鎖定潛在消費者,再引導至私域交易。
“中藥批文辦理×××字號”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員張先生告訴記者:“我給這類諮詢帖留過言,他們基本不回復,根本沒想辦資質。這是典型的‘挂羊頭賣狗肉’。”
張先生透露,在&&上公開討論資質既能吸引目標客戶,又能營造“重視合規”的假象。一旦用戶上鉤,立即轉至私域脫離&&監管,方便“忽悠”成交。
記者加入一個“祖傳秘方交流群”發現,群內混雜着討論“生産許可證”“專利申請”的用戶與發布産品療效廣告、成交案例的賣家。更有人分享“話術模板”,指導他人如何“達到賣藥目的”;還有人發布“客戶問資質就發偽造備案截圖”“被&&處罰換個賬號繼續”等規避監管的“經驗”。
為了讓“諮詢賣藥”更具迷惑性,一些“神醫”會偽造各種資質文件。在一條名為“鼻炎調理秘方”的諮詢帖中,商家展示了“衞生許可證備案截圖”,記者通過官網查詢,發現該編號對應的是一家餐飲企業。
“藥品生産銷售需要多個許可證。很多‘祖傳秘方’連基本GMP認證(一套適用於制藥、食品等行業的強制性標準)都沒有,所謂‘諮詢合規’純屬自導自演。”張先生説。
“一些&&審核太松,只要不説‘治病’,用‘調理’‘改善’就能過;被投訴了,換個號照賣不誤。”多次投訴無果的消費者王先生無奈道。
記者在某&&測試發現,發布“祖傳秘方調理鼻炎”內容,系統自動通過;提及“治療”“根治”等詞,僅需改為“改善不適”即可上架。
私域交易的隱蔽性進一步加劇監管難度。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神醫”引導消費者通過社交賬號轉賬、貨到付款交易,不開發票、不簽合同,導致消費者維權時缺乏憑證;部分商家甚至使用“暗語”,比如將“買藥”稱為“拿調理品”,增加取證難度。
記者在某&&上向一商家諮詢購買事宜,對方僅留言“祖傳中草藥秘方熬製,無網店。寄兩瓶試用15天,請轉300元”,絕口不提買賣。
成分不明藏風險
一些“神醫”兜售的“神藥”,不僅銷售套路多,其本身也存在嚴重問題和健康風險。
“純中藥,無副作用”“祖傳秘方,40天祛斑,無效退款”……此類宣傳語充斥網絡。張先生告訴記者,這些“祖傳秘方”産品,大多存在嚴重的合規性問題,從生産到銷售幾乎全鏈條游離於監管之外。
成分不明是“秘方”常態,也是最大風險。“很多‘祖傳秘方’偷偷添加西藥成分,短期見效快,但長期使用會掩蓋病情,引發嚴重副作用。”北京某醫院藥劑師劉女士指出,例如在減肥、豐胸産品中添加西布曲明、雌激素,可能導致心臟損傷、內分泌紊亂。
使用説明的矛盾與模糊進一步放大風險。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有“神醫”推廣“痔瘡祖傳秘方”,先稱“內痔喝藥3天10毫升內外兼治”,後改口“不用喝,外抹即可”;還有“神醫”推廣“燒燙傷藥膏”,宣稱“有水泡需消毒扎破放水再涂”,卻未説明消毒方式及風險。有家長在評論區留言,自己購藥後向“神醫”諮詢“一歲孩子二度燙傷能否使用”,未獲回復自行嘗試,導致孩子傷口感染。
對於那些購買了“神藥”的消費者來説,想要維護自身權益卻不容易。記者採訪多名消費者發現,涉及“祖傳秘方”的退款糾紛中,大多數消費者維權失敗。
購買了“×族老方”的天津趙女士吐槽:“承諾40天無效退款,結果沒到40天&&就自動確認收貨扣款了。喝完無效找商家,對方根本不理會;投訴至&&,回復‘抓緊處理’,錢一分沒退。”
為了退泥膜粉的款,林同多次&&&&、消協,耗費近一個月無果:“我沒錢做過敏檢測,商家就説‘沒證據是産品問題’,維權太難了。”
8月1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衞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新規的施行,讓“林同們”看到了曙光。
“這個通知真是太及時了,相信‘神醫’賣‘神藥’等亂象將迎來大力度、針對性的治理。”林同對記者説。(記者 韓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