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名城 數智蝶變——“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湖南站株洲印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09:49:23
來源:新華網

製造名城 數智蝶變——“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湖南站株洲印象

字體:

新華網長沙11月12日電(記者趙海軍)湘江之畔,神農故郡,株洲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正以數智為筆、創新為墨,在中國工業的畫卷上續寫着蝶變新篇。11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湖南站活動走進株洲,媒體記者先後探訪賽德雷特、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山河星航、千金藥業、株硬集團等企業,觸摸老工業基地的強勁脈動,見證製造名城的華麗轉身。從“一五”“二五”時期的八大工業城市之一,到如今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城市第37位,34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背後,是株洲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堅守,更是其以先進製造業當家、向數智化轉型突圍的執着。

空天逐夢:商業衛星的“株洲速度”與通航産業的“自主硬核”

在株洲北斗産業園內,賽德雷特衛星智能AIT工廠的脈動式生産線正高速運轉,這裡誕生了湖南株洲首顆本土遙感衛星“XR-11”,更創下中國商業航天遙感衛星8小時下圖的最快紀錄。“我們建成了中部地區最大的民營商業衛星製造基地,具備每年150顆小衛星的批量化研製能力。”公司副總經理劉正峰的介紹中透着自豪。從衛星總體設計到整星製造,從堆疊發射技術到智能協同系統,賽德雷特用短短數年時間構建起完整技術譜係,正是株洲“創新+産業”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

如果説賽德雷特點亮了株洲的“太空版圖”,那麼山河星航則撐起了通用航空的“自主天空”。在山河星航的生産車間,“阿若拉”輕型運動飛機靜靜陳列,這款我國首款取得民航適航認證的輕型運動飛機,不僅拿下美國FAA、澳大利亞CASA適航認證,更在國內累計交付近400架,市場佔有率超70%。“從載人輕型飛機到無人機,從最大起飛重量7.5噸大型無人運輸機到‘高空消防衛士’係留無人機消防車,我們始終堅持自主研製。”董事/運營總監黃鑫介紹道。山河星航憑藉“超強的戰略定力、理性的發展路徑、自主的研製體系”,在通航領域刻下了鮮明的“株洲印記”。

空天領域的突破從來不是孤例,而是株洲“3+3+2”現代化産業體系中“優勢産業集群”培育的縮影。當商業衛星的“株洲速度”遇上通航産業的“自主硬核”,這座老工業城市正掙脫傳統産業的桎梏,在新質生産力的藍天上展翅高飛,印證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深刻內涵。

軌交領航:百年企業的“數智煥新”與全球布局的“中國底氣”

走進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轉向架智能車間,機械臂精準舞動,AGV小車穿梭不息,這個智能製造車間,實現了軌道交通核心部件製造的全流程智能化。“從1936年建廠至今,我們創造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諸多紀錄,更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跨越。”公司宣傳部副部長何麗麗的話語中飽含歷史厚重感。作為湖南千億軌道交通産業集群的龍頭企業,中車株機不僅研製出大功率電力機車、國産復興號動車組等高端裝備,更將産品出口至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建立整車研製基地,開創海外總包業務先河。

在這座擁有近1.4萬名員工的“巨無霸”企業裏,超過26%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3個“國家級”創新&&、3家海外研發機構構成了強大的創新矩陣。從直流傳動到交流傳動,從常速到快速,從電力機車到磁浮列車,中車株機的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引領着中國軌道交通産業的升級方向。如今,面對“雙碳”目標,企業又跨界推出“智道”電氣化公路系統解決方案,培育新能源“綠電”産業,構建起“雙賽道雙集群”的發展新格局。

從中車株機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的進化之路。百年企業的青春煥顏,既源於“廠所協同”的創新基因傳承,更得益於數智化轉型的精準發力。當“中國電力機車之都”的名片閃耀全球,株洲已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彰顯着製造強國的堅實底氣。

民生賦能:藥企轉型的“效率革命”與工業基因的“多元綻放”

在千金藥業的數字化生産車間,月排産時間從3天以上壓縮至30分鐘內,産量增長33%的同時,生産和檢驗人員卻減少15%——這組亮眼數據的背後,是這家老牌藥企歷時兩年的數字化轉型攻堅戰。“我們構建了‘研産供銷驗’一體化數字&&,實現了業務流、數據流、系統流的全面貫通。”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蹇順介紹,轉型後單品研發平均成本下降53%,批文獲批時長最短僅38天,産品供貨周期縮短一半。更令人稱道的是,企業將數字化技術與公益服務深度融合,搭建“智賦女性健康&&”,通過“線上精準推送+線下三走進”模式,讓健康服務觸達更廣泛群體。

在株洲的産業版圖上,類似的轉型故事還有很多。作為我國硬質合金工業的“搖籃”,株硬集團深耕行業70餘年,不僅實現0.01mm PCB微鑽用硬質合金原料的進口替代,更讓産品挺進“深地一號”超深井、適配國産大飛機研製。“錨定國家戰略、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賦能,這是我們持續領跑的核心密碼。”株硬集團型材分公司副總經理凌芝的總結,道出了株洲企業長青的共同秘訣。

從藥企的“效率革命”到硬質合金的“精度突破”,株洲的數智轉型從未局限於單一領域,而是呈現出“多點開花、全域賦能”的鮮明特徵。當製造企業開始深耕民生賽道,當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株洲的“製造名城”名片便有了溫度與厚度,也為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産業升級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寶貴經驗。

數據見證轉型力度:2024年株洲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全省第1;2025年1—9月,GDP增長5.9%,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8%,均居全省首位。從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等“國家隊”産業集群,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從“點上夯基、線上強鏈、面上集群”的協同發力,到數智化、綠色化的全面升級,株洲正以“聚焦、裂變、創新、升級、品牌”的工作思路,書寫着新型工業化的“株洲答卷”。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正以數智為引擎,駛向更加遼闊的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