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趙海軍)由國務院國資委商業信用中心主辦,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協辦的“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發布會”10月30日在京舉辦。
國務院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郜風濤指出,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的推出,為國資監管提供了全新的數字化支撐。通過合規化數據採集和智能化應用,監管實現了從“看得見”到“看得透”的躍升,有效防範潛在經營風險。未來,國資監管將進一步深化技術應用,推動穿透式監管在全鏈條運營中落地見效,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經濟安全夯實制度保障。
國家數據局國家數據研究院副院長袁軍&&,近年來,我國在頂層設計、標準制定、試點建設等方面積累了實踐經驗,也在國際範圍內形成了對話與合作的格局。未來,將繼續推動基礎設施、標準規範、試點應用的協同發展,探索更多可複製推廣的模式,讓信用與數據深度融合,為“數字中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主任盧延純提出,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把制度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為價格發現、價格認定和價格監測提供了全新&&。公共數據的定價要遵循“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實現原始數據、加工數據、衍生産品的分層分類定價,既能發揮政府的基準作用,也能保障市場的靈活調節。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指出,中國信息協會積極推動信用信息標準化研究和行業交流,助力破除數據壁壘、推動全域統籌。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標誌着我國信用治理體系邁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實現了從信用評價到信用治理的跨越發展。協會將繼續發揮行業橋梁作用,推動信用數據共享與國際互認,為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新華網總裁申江嬰在致辭中&&:“當前全球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重塑經濟格局,但大量數據仍‘沉睡’,尤其信用數據長期面臨共享困境。構建安全可信、開放共享的數據流通環境,關乎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與國家競爭新優勢培育。新華網將以權威傳播力解讀數據改革價值、以前沿科技力夯實可信流通基礎、以&&連接力促進生態協同共建、以專業服務力拓展數據應用場景,與各方攜手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完善推廣,讓數據要素在安全可控下充分流動增值。”
商業信用中心主任袁星煜回顧了中心20餘年的發展歷程,強調中心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使命。此次發布的“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是中心“信用+數據”三步戰略的重要實踐:築基,打造數據可控流通的信任底座;聚力,組建聯盟推動數據合作共享;引領,構建可信數據信用體系,破解未來數據流通中的信用瓶頸。他&&,中心將以共建共享共發展的理念,持續推動空間成果在政務、金融、産業等領域落地,加快形成全國數據信用新生態。
首批聯盟單位代表——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輝&&,通過參與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中智集團將充分發揮在人力數據治理、數據確權和隱私計算方面的經驗,推動人力信用信息的安全合規流通。未來,將攜手各方打造公正、透明、可信的人力資源信用環境,探索“人力服務+數據要素”融合發展新模式,助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人力資源品牌。
發布環節上,商業信用中心與首批聯合單位共同點亮“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該空間以數據確權、安全流通、智能協同、信用賦能為核心特徵,已初步形成“數據提供方、數據使用方、&&運營方、第三方服務方”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中心對空間建設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展示了信用數據在政務服務和金融創新等重點領域的落地場景。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南重點介紹了聯盟産品清單,明確提出將通過標準化産品體系、統一運營機制和開放共享模式,推動空間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應用。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這些成果為後續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可信數據空間通過確權、加密、追溯等技術手段,能夠有效保障數據在跨領域流通過程中的安全與可信性。他強調,當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安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應以可信空間為依託,形成可驗證、可追溯、可監管的安全框架,提升産業鏈韌性。未來要在制度、技術和生態層面不斷突破,為“數字中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據介紹,商業信用中心未來將持續推動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在政務服務、國資監管、産業協同、金融創新等重點領域落地應用,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信任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