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副會長、國民營養健康專家委員會臨床營養行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石漢平教授強調:“臨床營養學是所有臨床醫學的基礎,營養治療是疾病的基礎治療、一線治療和核心治療。”這一觀點,在近日舉辦的2025國民營養計劃臨床營養行動大會上,“中國臨床營養行動”中得到了系統實踐。
從“一線治療”到“基本人權”的學科定位
石漢平&&,“營養不是輔助,而是一線治療。”他指出,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營養不良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如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直接影響患者人體所有結構與功能、包括康復與生存質量。據介紹,2017年,他提出了“營養治療是患者的一項基本人權”,認為保障患者獲得規範營養治療,是維護身心健康與生命尊嚴的核心需求。
在多方推動下,臨床營養科從傳統後勤科室升級為臨床科室,並通過“無餓醫院”“臨床營養診療示範病房”等項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以“無餓醫院”為例,其核心是通過規範化營養治療流程,消除住院患者飢餓與營養不良風險,目前已有多家示範病房落地。
用標準與示範推動變革
石漢平&&,“臨床營養行動需要持續行動,而非空談。”據介紹,該委員會制定了8項行動計劃,涵蓋“無餓醫院”建設、臨床營養治療指南、基層醫院臨床營養能力提升等關鍵領域。例如,“臨床營養診療示範病房”已發布腫瘤整合康復、外科營養診療等規範化標準,並在全國554家醫院建立營養治療示範病房,為行業提供可複製的模板。
在政策層面,石漢平團隊推動“腸內營養劑”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並呼籲將營養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産業端,他呼籲學習“江浙經驗”“淮安模式”,通過成立特醫食品發展專班,推動行業規範化。
構建臨床營養的“中國方案”
對於行業發展,石漢平提出“從一做起”的行動綱領:治療一個營養不良患者、講好一節營養課、創立一個營養診斷室。他特別強調,用臨床營養教育重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反問自己為學科、産業做了什麼,才能避免空談誤業”。
展望未來,他希望國家建立“兩個&&”——臨床營養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醫學營養臨床中心。在他看來,這些舉措不僅是對“健康中國2030”的響應,也是“用營養治療重構現代疾病治療體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