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8月26日電 記者手記|加沙——篝火和廢墟間的二十年
新華社記者王昊
二十年前,記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那是2005年夏天,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正推行加沙單邊撤離計劃。
烈日下,以軍士兵把一些哭喊着不願離開的猶太人帶離他們的居所,也有一些猶太人平靜地收拾行李,在登上撤離的大巴士前,再回首看一眼自己的家。隨着推土機的轟鳴,那些猶太人居住了幾十年的居所被夷為平地。
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至2005年猶太人撤離前,以色列政府已在加沙地帶修建21個定居點。有“定居者之父”之稱的沙龍強行推行加沙單邊撤離計劃,是意圖隔離巴以地區,為以色列帶來安寧。
深夜裏,巴勒斯坦人涌進空蕩蕩的猶太人定居點,燃起篝火慶祝。人們徹夜無眠,摩托車和汽車的轟鳴聲與人們的歡呼聲,響徹夜空。
記者的鏡頭聚焦一張張興奮的面龐。“巴勒斯坦國更近了,不是嗎?!”有個年輕人衝到記者跟前,揮舞着巴勒斯坦國旗,高興地大叫。
時任美國總統布什&&,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正出現在中東,“聖地的和平已經伸手可及”。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這“聖地的和平”終究沒有到來。
尼羅河畔濕熱的空氣從窗外拂來,記者看著電視直播中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空襲仍在繼續,眼前的加沙,已是一片廢墟……本輪持續近兩年的巴以衝突已經奪去了6萬多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加沙地帶超過50萬人陷入饑荒。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威脅佔領加沙城,擊敗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備戰的同時,內塔尼亞胡&&他正肩負着“歷史和精神使命”,並再次提出所謂“大以色列”願景。此言一出,招致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強烈譴責和反對。
據以色列主流媒體報道,“大以色列”概念版本眾多,範圍主要涉及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及其當時佔領的領土。
與沙龍選擇撤離不同,內塔尼亞胡選擇武力佔領。二十年的強烈反差,讓記者內心沉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誰勝了?
在埃及首都開羅,記者見到了從加沙地帶逃難出來的伊馬德。伊馬德是新華社駐加沙分社僱員,擁抱貼面禮時,記者驚訝地發現50多歲的他竟然有些佝僂。當年,他身板挺拔,快人快語,像大哥一樣處處關照記者在加沙的工作和起居。如今,他帶着父母、妻子和三個孩子,逃離戰火。
伊馬德把父母呼喚出來見面。他的父親已是古稀之年,看上去身體虛弱,話語寥寥。曾經在老人位於加沙海邊的房子裏,記者受邀去吃美味的土法燒雞。當時老人很健談,現在的他坐在一側,手裏攥着一串舊念珠,目光有些呆滯,仿佛心思還停留在加沙……
伊馬德對記者説,他的兄弟仍滯留在加沙地帶,那裏沒有水,沒有電,缺醫少藥,每天還在轟炸。
20歲的大兒子輕聲問父親:“我還能繼續上大學唸書嗎?”最小的兒子問道:“我們什麼時候能回家?”
他苦澀地笑笑不回答。記者知道,這些問題像大山一樣壓在他心頭。
二十年間,記者見證以色列的撤離和佔領,也記錄巴勒斯坦家庭的希望和困境。二十年間,衝突與對立始終存在於這片土地,但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從未改變。
希望槍炮聲早日停止,不要再讓下一代繼續背負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