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025年補體日大會於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阿斯利康與《醫師報》聯合主辦,匯聚超10個國家的近300位中外專家,聚焦血液、腎科、神經三大領域,圍繞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aHUS)、全身型重症肌無力(gMG)、視神經脊髓炎譜係病(NMOSD)四大罕見病,設置主會場及神經、腎科、血液分論壇,從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到多學科協作展開深度交流。大會搭建起高水平全球對話&&,共議補體相關疾病診療議題,旨在以專業力量為全球補體醫學發展注入動能,推動補體診療領域實現突破性進步,強化補體相關罕見病規範化診療,為罕見病患者及家庭帶去希望。
補體系統是人體先天免疫的核心組成部分,如同維繫免疫平衡的“雙刃劍”。它在免疫監視與組織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能協助機體清除病原體與受損細胞,守護健康;但當補體系統出現缺陷、功能障礙或過度活化時,又會成為多種炎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驅動因素,誘發PNH、aHUS、gMG、NMOSD等罕見病。據介紹,這類與補體系統相關的罕見病,危害具有顯著共性:其一,起病隱匿且臨床表現複雜,基層醫療機構認知不足,導致漏診、誤診率較高,許多患者需經歷漫長的診斷歷程;其二,病情進展迅猛且凶險,可累及血液、腎臟、神經等多個器官系統,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與生存期,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身心壓力與經濟負擔。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黨委常委,中華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主任委員張抒揚教授指出:“從罕見病防治全局來看,我國已從‘政策空白’階段邁入‘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例如,《罕見病目錄》已覆蓋207種罕見病,《罕見病病種診療指南(2025年版)》為86種罕見病提供全流程診療指導;全國419家醫院組成的診療協作網,建立起國家、省、地市三級質控體系,依託中國罕見病診療服務信息系統,累計登記174萬例病例數據;國家醫保目錄納入90余種罕見病藥物,2025年啟動的醫保丙類目錄將補充支付高價藥,同時還有增值稅減免、快速審批等政策支持。不過,補體系統相關罕見病的研究與診療起步較晚,我們必須深入解析其機制,才能更好應對其帶來的嚴峻挑戰。通過補體日大會,我們期待匯聚全球智慧、分享診療經驗,凝聚醫療、科研、社會各界力量,為患者織密診療保障網,讓罕見病不再‘難診難治’。”
近年來,隨着診斷技術規範化與多學科協作深化,如PNH的血管內溶血、aHUS的腎臟損傷、gMG導致的肌肉無力,其主要表現為言語不清、吞咽障礙甚至呼吸衰竭、NMOSD高復發高致殘......這些曾讓臨床束手無策的難題,其診療已從傳統支持治療邁入精準靶向時代。在治療層面,補體抑製劑等治療的突破,為患者帶來了臨床獲益。在診斷層面,《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診斷與治療中國指南》明確篩查PNH克隆的指徵,讓更多被誤診的PNH患者能及時被診斷出來。《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徵多學科診療實踐專家共識》明確排除診斷路徑,為臨床實踐提供標準化治療路徑,顯著提升全國診療同質化水平。在治療目標層面,《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25版)》明確治療目標為達到最小症狀表達及減少激素使用,《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係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聚焦預防復發,重塑治療目標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讓罕見病患者重歸社會。
與此同時,診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多學科協作成為標配。專注於補體相關疾病診療研究的專業&&——補體學院,在此過程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該學院整合腎臟病學、血液學、神經學等多學科力量,推動補體系統研究與臨床應用深度融合,為精準醫療提供堅實支撐,為補體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開闢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