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中國行”解碼山西産業轉型之路(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2 16:29:09
來源:新華網

“算力中國行”解碼山西産業轉型之路(上)

字體: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趙海軍)從“輸煤炭、輸電力”到“輸算力、輸服務”,山西這座“煤炭大省”向“算力大省”轉型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嬗變?8月20日—22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牽頭組織的“算力中國行”(山西站)走進太原和大同,共話算力産業發展密碼,揭開成功轉型的神秘面紗。

“算力中國行”(山西站)媒體座談會現場

戰略引領:從能源高地到算力樞紐

“山西紮實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新興産業,這為資源大省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總編輯王保平在媒體座談會上的開場致辭,點明了山西算力産業發展的成功要義。作為全國“東數西算”重要樞紐,山西正憑藉能源充足、氣候適宜、區位優越的獨特優勢,在算力賽道上加速奔跑。

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勇用一組數據展現了山西算力的“硬實力”:截至2025年6月,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機架規模達51.4萬標準機架,智算規模32EFLOPS,算力中心平均PUE值僅1.2,多項指標穩居全國前列。“我們已構建起通算+智算+超算多元協同的算力供給體系,引進了抖音、秦淮數據、百度等領軍企業,正全力打造京津冀外溢算力需求的最佳承載地。”

在産業生態構建上,山西多點開花:太原數字産業集群、大同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陽泉“數智新城”、呂梁“數谷”等特色園區各具優勢,形成了“算力設備製造-基礎設施-服務應用”的完整産業鏈。2025年上半年,山西全省算力中心收入增長69.5%,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8個百分點,算力産業的強勁活力已然顯現。     

基礎夯實:信息通信業的“山西答卷”

算力發展,網絡先行。山西省通信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張麗仙介紹,近五年來全省信息通信業累計投資452億元,建成5G基站11.2萬個,每萬人5G基站數達32.3個,5G用戶普及率79%。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68290G,光纜線路總長度242萬公里,形成了“城區內1毫秒、省內城市間3毫秒、到京津冀5毫秒”的高品質運力網絡。

值得關注的是,山西存力發展優勢突出,總存力達64.54EB,全國排名第9,存算比2.02實現均衡發展,先進存力佔比3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算力規模全國第八,到存力、運力協同發展,山西已構建起‘算存運’一體化的數字底座。”張麗仙&&,山西到全國八大算力樞紐的網絡時延、丟包率等關鍵指標均優於全國平均,為算力高效調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地市實踐:大同的“算力之城”轉型樣本

“從過去的‘輸煤炭、輸電力’到現在的‘輸算力、輸服務’,大同正在書寫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篇章。”大同市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韓傑的介紹,勾勒出這座古城的數字蝶變。自2018年落地首個數據中心項目以來,大同已累計完成算力投資超282億元,建成標準機架32.6萬架,投運服務器73.6萬台,算力規模近25EFLOPS,城市算力分指數居全國第三。

大同的優勢不僅在於規模,更在於綠色與創新。該市年均氣溫5.5℃,每年近10個月可利用自然冷源製冷,數據中心平均PUE低於1.2。秦淮數據的“無水冷卻”技術、中聯綠色大數據基地的樣板項目、京東智能算力中心的科技成果,共同鑄就了綠色算力先鋒的金字招牌。

在産業生態方面,大同構建了“硬體製造-算力服務-數據應用”的閉環體系:上游引進年産10萬台的高端服務器産線,下游培育67家數據標注企業,“雲中聲谷”品牌帶動3萬人就業,形成“算力+標注”雙輪驅動模式。“我們正推動‘電力’與‘算力’‘算力’與‘數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三大融合,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大同方案’。”韓傑説。        

企業力量:算力賦能千行百業

算力如何真正服務産業?與會企業代表分享了生動實踐。

中國電信山西公司以“息壤”智算&&為核心,構建“算力、&&、數據、模型、應用”五位一體能力,在政務、醫療、文旅等領域落地30多個行業場景大模型。“我們為白求恩醫院提供病歷質控大模型,為省腫瘤醫院開發輔助診斷系統,讓AI真正走進産業深處。”山西電信副總經理董佩介紹。

中國移動山西公司以“四者”定位深耕算力領域:作為“算力供給者”,打造“2+3+10+X”數據中心體系,建成“算力光網-400G骨幹網”;作為“能力匯聚者”,依託“九天大模型”和MaaS&&,匯聚20餘款山西特色行業小模型;作為“服務運營者”,推出“靈犀智能體”“雲電腦”等産品,讓算力像水電一樣即取即用。作為“發展諮詢者”,率先提出“晉算”品牌及“東數晉算”構想。山西移動副總經理田志勇介紹説。

山西聯通聚焦“通算築基、信創引領、智算突破”,建成覆蓋全省的20萬核VCPU算力規模,在醫療、政務領域落地多個標杆項目。“我們正布局400G全光智算網絡,推動邊緣計算節點建設,實現‘數據不出廠、不出園區’,讓中小企業安心用算力。”山西聯通副總經理李連軍&&。

在垂直領域,山西晉雲互聯科技的探索頗具代表性。該公司構建的煤炭工業互聯網&&,通過“智算中心+行業大模型+數據要素社區”模式,解決了257個煤礦應用場景的痛點。“我們開發的視頻識別大模型,讓井下1500路監控從‘人盯屏’變為‘屏報險’,洗選優化模型可提升精煤回收率0.2%,年增效益上千萬元。”晉雲互聯總經理王輝説。

此外,潞安太行潤滑科技從煤化工跨界液冷技術,自主研發的浸沒式冷卻液使數據中心PUE降至1.1;秦雲基礎打造“算電協同”能源綜合體,通過增程式儲能解決綠電不穩定難題;科達自控將AI嵌入礦山全産業鏈,研發的特種巡檢機器人實現井下危險場景無人化作業……企業的創新實踐,讓算力真正成為産業升級的“加速器”。 

轉型未來:算力驅動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的熱烈討論,漸漸勾勒出山西算力産業的發展脈絡:以政策為引領、以基礎為支撐、以城市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算力正從技術概念變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從雲岡石窟的數字化保護,到煤礦井下的智能巡檢;從政務服務的效率提升,到文旅産業的創新體驗,算力賦能的故事正在三晉大地生動上演。

正如劉勇所言:“今天的山西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將把能源、産業、場景優勢轉化為算力優勢,打造面向京津冀、服務全國的算力高地。”隨着2025中國算力大會即將在大同召開,山西正以開放姿態擁抱算力時代。

“算力中國行”的山西之旅,不僅展現了一座城市的轉型決心,更揭示了一個道理:算力革命不是簡單的技術替換,而是生産方式、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在這條道路上,山西的探索與實踐,無疑為全國算力産業發展提供了參考模式。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