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形成“北京模式” “十四五”期間涌現138個優秀案例、300余個老舊廠房煥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2 14:59:04
來源:北京晚報

城市更新形成“北京模式” “十四五”期間涌現138個優秀案例、300余個老舊廠房煥新

字體:

  城市更新,是推動發展動能轉換與民生福祉改善的關鍵一環。昨天,記者從市委城市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獲悉,“十四五”期間,北京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引,持續探索城市更新“北京模式”。通過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案例評選,138個獲獎項目起到示範作用。數據顯示,本市已實施老舊廠房更新300余個,改造提升40個傳統商圈,核心區申請式退租達1萬餘戶。

  城市更新項目庫“羽翼漸豐”

  “北京城市更新工作開展之初,就明確了要加強政策創新,通過完善的政策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及相關細則文件&&,這是北京城市更新政策的創新發端;2023年,《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實施,作為地方性法規,為城市更新提供保障。

  目前,本市已形成以《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為基礎、各類型項目實施辦法為依託、小切口微改革的配套細則為支撐的政策體系,共計69項。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漸形成。

  “十四五”期間,《條例》確定的五大類12項城市更新項目有序實施,城市更新項目庫中的項目數量逐年增多。“截至目前,入庫項目數量超4000個。”該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本市還匯總形成了約405個示範項目,囊括了各區正在實施或擬實施的項目,重點滾動推進實施市級示範項目。示範項目機制推動形成的北京規劃土地政策經驗和案例,納入自然資源部《支持城市更新的規劃與土地政策指引》,向全國推廣。

  “最佳實踐”項目評選帶動

  在推動示範項目實施的同時,本市也連續四年開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活動,共計評選出138個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示範效應的優秀案例,推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核心區城市更新成效突出,老城33個歷史文化街區有近七成街區開展保護式更新,在保留歷史肌理的基礎上植入新功能,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例如,西城區大柵欄觀音寺片區更新項目首創性地提出“共生街區”理念,打破院落權屬界線,進一步整合空間資源,實施片區化運營,解決大雜院面臨的修繕、利用及管理等方面的難題;東城區鐘鼓樓保護更新項目是中軸線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過程中堅持文物保護修繕、推動居住水平改善,展現古都傳統文化。

  “十四五”以來,本市已實施老舊廠房更新300余個,引導“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産業提質升級,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落地。據介紹,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區城市更新典型示範類項目佔總量1/4,以承接疏解、發展高精尖産業為主。例如,昌平區南口“三大廠”更新為清華國重基地項目,為承接清華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提供了重要的空間資源保障。

  規劃引領推動片區式更新

  規劃引領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原則和依據。在豐台區方莊街道,更新專項規劃和街區控規融合統籌,動態儲備居住、設施、産業類40余個更新項目並持續推動,引導區域內各類主體主動參與更新;海淀區西三旗街道通過編制控規,系統盤活工業用地並開展更新,實現200公頃産業空間升級,推動新都片區從“建材城”向“科學城”轉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本市已累計實施市屬老舊小區改造約7500萬平方米,完成核心區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1萬餘戶,啟動實施危舊房改建約100萬平方米。此外,提供普惠托位超過3.1萬個,建成養老助餐點2666家,450多萬名老年人能就近解決吃飯問題;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764個。

  城市更新吸引社會資本、社區、居民等各方積極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例如,西城區樺皮廠8號樓通過“原拆原建”探索危舊樓改建新模式,採用混凝土模塊化建造工藝和數字技術,將“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豐台區馬家堡68號院項目作為拆除重建類項目,初步形成了“誰出資、誰受益”的模式;三里屯片區更新項目通過公共空間優化提升,激活通盈商業綜合體等社會主體主動投資更新。

  展望“十五五”,本市將重點實施多類城市更新任務,包括加強既有建築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等,全面提升項目謀劃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水平,構建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記者 陳雪檸)

【糾錯】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