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面積小、人口少的“麻雀鄉鎮”,雖然受到人口外流、産業弱小、資源分散等方面因素影響,但在鄉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同題共答,既以“小而精”的特色築牢發展根基,也憑“小而活”的優勢貢獻基層力量,同樣書寫出屬於自己的振興答卷。
記者近期深入貴州多個市州,走訪人口數量“墊底”的“麻雀鄉鎮”,透視其如何做好振興“賬本”。
文化振興賬:
一片葉子值“千金”
一片樹葉經過一番“繡花”功夫,就能賣出幾百元甚至上萬元?別不信,這是真事!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的“繡娘”楊麗,在樹葉上創作的“葉脈繡”,不僅有着薄如蟬翼的“刺繡技藝”,還有着走俏市場的“美麗價格”。
武陵山深處的路臘村,路臘草龍、硃砂染色工藝、豆染工藝、斑鳩豆腐製作技藝、路臘荷花宴、葉脈繡等各具特色的地方非遺,與這個“中國傳統村落”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緊密相關,其中的葉脈繡堪稱“指尖奇蹟”。
今年49歲的楊麗,熟練掌握葉脈繡技法,她以當地梧桐葉、菩提葉為載體,用細如髮絲的彩線在脆弱的葉脈上精準穿梭,繡出花鳥、山水、人物。前段時間,楊麗創作的哪吒葉脈繡在網絡上走紅,網友直呼驚艷。
2009年,楊麗辭去穩定的教師工作,以從小積累的紮實的刺繡功底,開辦了一家刺繡工藝品小店。後來,楊麗創立公司並推出黔繡品牌,正式開啟文化傳承與産業發展的征程。公司創立初期,資金短缺、市場認知度低、人才匱乏等難題接踵而至。深愛傳統文化的楊麗憑藉一股執着,深入研究古老刺繡針法,查閱大量資料,拜訪民間刺繡藝人,整理出黔繡的20多種針法。
2011年,懷揣着對葉脈繡的滿腔熱忱,楊麗帶着自己的作品參加了貴州省工藝品大賽。當評委和觀眾初次見到創作在樹葉上的刺繡作品時,無不為之驚嘆。精美絕倫的圖案,被繡在一片片樹葉上,展現出前所未見的藝術魅力。評委們對將傳統苗繡與當代藝術完美結合的創新之舉讚不絕口。最終,憑藉葉脈繡的非凡創意和精湛工藝,楊麗斬獲此次比賽特等獎。
因葉脈繡的發掘和傳承,黔繡也加入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等中國名繡之列。然而,由於工序超過30道,製作時間成本較高,願意投身學習的年輕人並不多。
文化振興需要年輕力量加入。2022年,楊麗在路臘村投資建設基地,吸引村裏的年輕人加入。26歲的楊劉,22歲的張婷婷……不少“90後”“00後”被葉脈繡深深吸引,成為楊麗的徒弟。她們開通自媒體賬號,從挑選樹葉到飛針走線再到出作品,完整記錄每一幅葉脈繡的製作過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葉脈繡,她還帶着年輕人建立黔繡工坊,在銅仁市區的古城開設黔繡非遺傳承館。
楊麗告訴記者,現在她的黔繡産業帶動了200多名“繡娘”就業,年紀最大的“繡娘”歐珍先已經83歲。或在家,或到基地,上班很靈活,只要按照相應規格完成,她們每人每天可以收入五六十元至兩百元不等。讓楊麗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已有11名青年在她的基地全身心從事刺繡,平均年齡只有27歲。
“為了讓黔繡不斷傳承,我們每年都在持續投入,讓人才和産業有‘源頭活水’。”雲場坪鎮黨委書記萬海霞説。儘管雲場坪全鎮只有4100餘人,是銅仁市人口最少的鄉鎮之一,但在鄉村振興征程上,文化振興作為其中一個方面,絕對不會落下。2024年,雲場坪鎮在文化領域投入300萬元,其中部分資金用於改造2棟民宿作為黔繡基地。2025年,雲場坪鎮在文化領域的投入多達715萬元。
鄉村要振興,文化必先行。記者在貴州部分人口“墊底”鄉鎮走訪發現,當地幹部意識到,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上,文化振興意味着“把根留住”。只有源源不斷注入“源頭活水”,才能讓一代又一代青年扎根鄉村、守住根脈。鄉村幹部願意奉獻才智,為文化振興傾注力量,同時期盼更多新時代鄉村青年熱愛鄉土文化、投身文化建設,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組織振興賬:
1個鄉“存”了32名“村後備”
“通過在鄉里司法所跟崗鍛煉,可以初步摸清基層法律適用的情況,還能掌握常見矛盾糾紛調處方法。”貴州省長順縣敦操鄉司法所司法協理員金楊艷説。
“90後”金楊艷是土生土長的敦操鄉敦榮村人,大學畢業後到敦操鄉司法所工作。2024年7月,她被列入敦榮村後備力量,擬培養方向為村委會主任。與金楊艷同村且年齡相當的韋昌陽,現在也是一名正在培養的村級後備力量,大學畢業後任敦操鄉林業站林管員,2021年12月列入敦榮村後備力量,擬培養方向為村“兩委”班子成員。他們不僅有可以培養能力、鍛煉才幹的崗位,還有能保證日常生活開支的收入。
麻山腹地的敦操鄉,是滇黔桂石漠化山區深處的一個人口僅約8700人的少數民族鄉,也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口數量最少的鄉。全鄉面積66.44平方公里,下轄4個行政村,以苗族、布依族為主。行走在這個鄉的大小村寨,放眼望去儘是高高低低的山頭。
敦操,“背篼幹部”發源地。21世紀初,敦操鄉幹部背着背篼為群眾服務,免費為出行困難群眾捎帶生活物資,送去國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他們背走貧困,背來了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事跡感人至深。“背篼幹部”精神詮釋了密切&&群眾的優良作風,進入新時代,敦操鄉幹部傳承發揚這一精神,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敦操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白正敏介紹,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中,敦操堅持把加強村幹部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圍繞“選、用、管”選優配強鄉村振興幹部隊伍,近年來從在職村幹部、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致富能手等群體中擇優動態儲備村級後備幹部32名,其中18名為在職幹部,另外的14名年輕後備幹部中,有9名正在鄉或村跟崗鍛煉。
為激勵村級後備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長順縣因地制宜建立配套機制。對於在職幹部,按照正常工資發放,對於跟崗鍛煉的幹部,政府想方設法爭取資金給予補助。
今年6月,金小王被任命為敦操鄉敦榮村黨支部書記,9月,他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24年,還是後備幹部的金小王到敦操鄉政府上班,他延續着“背篼幹部”的實幹精神,並賦予其新內涵——背篼裏裝的不再是生活物資,而是惠民政策手冊、便民服務清單,以及對群眾需求的關懷。
“叔,您家屬於脫貧戶,完全符合産業獎補政策,要是養豬,每頭可以得到450元的補助。”金小王一邊遞上政策宣傳手冊,一邊向村民介紹。
敦操鄉敦榮村村委會副主任花萬周,自1998年開始就在村裏當幹部,對於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他感慨很深。“村‘兩委’很關鍵,小王年輕有文化,他來挑擔子,我們這些老村幹很放心。”花萬周説,他曾經也是“背篼幹部”,當初,在組織的帶領下,他們沿着高低不平的山間羊腸小道,為家庭生活困難的村民背米背鹽。“現在送物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現在送文化送知識送精神,送發展理念送家國情懷。”花萬周接連講出的“幾個送”,體現了“背篼幹部”精神的新時代呈現方式。
為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率先垂範作用,敦操鄉今年評選出了黨員示範戶30戶,帶頭髮展“庭院經濟”。“在大家帶動下,我家養了30多頭牛,鄉里經常有技術人員來指導,今年我們還得了5000元的産業獎補,真的很高興,明年我還想多養點牛,把日子過得更好。”敦操鄉敦榮村脫貧戶王小興説。
敦操鄉鄉長朱琳與記者交談時的一些話,印證了記者在貴州部分鄉鎮採訪的所思所想:組織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重要的牽引器,是動力所在,固根本利長遠。
生態振興賬:
人均竹林18畝
筆直的楠竹高聳入雲,蒼翠的竹葉層層疊疊,陽光從樹梢灑進林間,山風把竹林吹成翻滾的“綠浪”。被譽為“西南竹海”的貴州赤水,擁有連片竹林超1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排在貴州縣域第一位。走進赤水,仿佛就走進了“竹海”。
“現在我們村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5%,比全鎮高3個百分點,村民人均18畝竹林,一年四季都有竹筍,春夏秋冬都生活在‘竹海’裏。”貴州遵義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廷科説。黎明村距赤水市區36公里,是國家5A級景區——赤水大瀑布景區所在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産地赤水丹霞地貌的核心區。如今,村民生産生活都圍繞生態展開。
兩河口鎮森林覆蓋率高達92%,在赤水市屬於優良生態的“代表”。這個烏蒙山區深處的鎮子,目前總人口大約6600人,在遵義市轄區內排在人口最少的鄉鎮序列。兩河口鎮副鎮長李彩萍説,儘管人口少,但鄉村振興的路上一樣都不能少,近年來當地牢牢守住紅線,依託優良生態發展竹産業、冷水魚、經果林、生態游,近三年每年注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約220萬元,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推動山區小鎮群眾增收致富。
只有650多人的黎明村,2025年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65萬元,用於人居環境改造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近三年每年投入大約15萬元用於公益性崗位,讓護林員、護路員、護潔員等為鄉村振興持續發力的同時,在收入上有可靠保障。“現在這麼好的生態來之不易,我們村13名生態護林員全年護林,每年每人有1萬元的經費保障。”王廷科説。
黎明村的護林員王鴻滔,堅持巡山護林多年。他除了固定的護林員工資以外,每年家裏的竹産業還有一筆收入。他説,現在隨着生態越來越好,村民生態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大家日常生活除了用電外,主要使用節柴灶,撿回竹林裏廢棄的竹枝,就可以解決家中燃料的問題。
有着“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産地”“國家生態市”美譽的赤水,是貴州首個脫貧出列的縣(市)。2017年10月,國務院扶貧辦公布全國2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赤水名列其中,赤水也成為貴州、烏蒙山區首個脫貧出列縣(市)。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赤水市下大力氣保護生態,努力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産值。
記者在兩河口鎮採訪發現,在産業發展上,儘管受到生態紅線等方面因素制約,當地緊緊圍繞生態産業化,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好、産業發展更好的路子。以黎明村為例,當地依託漂流、民宿、礦泉水等産業,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2012年,在村支書王廷科帶領下,全村222戶中88戶加入“丹霞第一漂”項目建設,全部資金由村民入股,人力也全部來自黎明村。
王廷科回憶,整個開發過程困難重重,從2012年到2014年,兩年時間都沒有明顯成效,於是部分村民打算退股,無奈之下,他貸款來兌現給村民的退款承諾。之後,王廷科依然沒有放棄,和村民調整發展策略。如今,漂流項目效益可觀,每年吸納大約2萬名游客,凈利潤超百萬元。
走進黎明村,丹霞入眼簾,瀑布聲入耳,車輛穿行在鬱鬱蔥蔥的竹林間,一棟棟小青瓦、坡面頂、白粉墻式的黔北民居錯落有致,宛如一幅山水畫卷。“目前村裏有十多家民宿,暑假的時候基本都是滿房,現在我們持續提升民宿服務質量,讓游客有更優質的體驗。”王廷科説。
記者深入貴州一些鄉鎮調研發現,受到生態紅線等因素制約,部分村寨發展受到影響,外加防火災、防病蟲、防盜伐等工作,還需持續不斷投入資金和人力。可喜的是,通過走出去學習、引進來發展相結合的方式,貴州不少“生態明星鎮”轉變觀念、找準路徑,逐步嘗到了甜頭,從“賣空氣”走向“賣生活方式”,貴州愈發吸引人們深度旅居,生態價值不斷轉化為經濟産值,當地村民“生態飯”越吃越香。
産業振興賬:
“無水田”的大田産業滿山
地處烏蒙山區腹地的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大田鄉幾乎沒有水田,現有的1.13萬畝耕地幾乎全部為旱地。
不過,大田鄉的産業産值大、種類多,稱得上“貨真價實”。烤煙、中藥材、聖女果……依託當地海拔、土壤和氣候優勢,大田鄉近年來培育的特色産業,讓這裡的群眾擁有“穩穩的幸福”。
時值金秋,大田鄉白泥村490個大棚迎來豐收。整齊排列的大棚內,紅寶石般的聖女果挂滿枝頭,數十名工人正忙着採摘。走進溫室大棚,沁人心脾的果香撲鼻而來,工人們頭戴遮陽帽,手指在綠葉間靈動翻飛,他們的額頭上雖挂着汗珠,但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一天可以掙一百多元,老闆還包車接送上下班。在這裡務工離家近、能賺錢,發工資一點不拖時間。”村民林金賢説。
2021年,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大田鄉引進了一家農業公司,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白泥村設施齊全的大棚,大力發展聖女果。鄉黨委書記易鵬程説,作為當地特色農業重點項目,聖女果産業近年來不僅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還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採摘、育苗、日常管護期間,這家公司日均可吸納周邊勞動力近100名,常年固定管理人員20名,每年發放勞務費200萬元左右。
得益於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公司科學的精細化管理,這裡産出的聖女果糖度高、口感好、外形靚,深受高端市場青睞。基地管理人員李小春介紹,這些聖女果經過精心包裝後,將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大型商超和批發市場,預計今年畝産值3.5萬元左右。
大田鄉人口僅有約1萬人,在畢節市轄區內屬人口最少的鄉鎮之一。易鵬程介紹,雖然大田人口少,但是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漢、彝、苗、布依、白族等民族,一個也不會掉隊,近三年時間,每年投入的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大約200萬元,用於産業獎補、飲水工程等方面。
除了銜接資金外,大田鄉近年來每年投入的資金還有公益性崗位資金、教育資助、低保特困供養金等,平均每年投入資金大約400萬元,這些都直接關乎民生。通過一系列資金投入,以及民生基礎設施項目不斷完善,大田鄉産業基礎已經比較穩固,群眾幸福指數逐步提升,如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5萬元。
站在大田鄉大田村海拔1848米的白泥窩大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儘是“七葉一枝花”。“七葉一枝花”名叫重樓,因為這種中藥材長着7片葉子加一枝花,因此得名。大田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嚴德明介紹,近年來大田大力發展重樓種植,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全鄉重樓種植面積大約1000畝。
在大田村的重樓種植基地,村民們正有序開展除草、施肥等管護作業。基地目前處於常規管護階段,每天用工量達50人,除了解決本地村民靈活務工,還輻射到周邊鄉鎮。新化鄉村民朱大會在基地穩定務工五六年,農閒時在這裡上班幾個月,可以拿到兩三萬元工資,同鄉的李德芬以前在家種玉米,收入很有限,遇到天旱或者雨水多的年景,甚至要賠本,現在農閒時來基地務工,多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作為名貴中藥材,重樓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平穩。大田鄉通過發展重樓種植,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嚴德明説。現在相關的資金、人力、技術都圍繞這些富民産業投入,培育好的産業,才能持續助推就業增收。
通過深入烏蒙山區、武陵山區等曾經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蹲點採訪,記者發現,當地幹部對“鄉村要振興、産業必先行”有較深刻的認識,只有因鎮制宜、因村制宜發展産業,杜絕大水漫灌、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産業富民增收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基層幹部也更加清醒看到,要緊緊依託山地的原生性、獨特性,培育更多農業特色産業“單項冠軍”。
人才振興賬:
“領頭羊”成為“全挂子”
“小羅是個好幹部,農村大學生回來當村幹部,有文化有能力,上得山下得田,以後這個村都要靠他!”記者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走訪,很多村民如此評價村裏的“90後”村支書羅周元。
這位1993年3月出生的布依族小夥,身姿堅實挺拔、面龐黝黑俊朗、聲音鏗鏘有力。2019年7月從貴州民族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他婉拒了城市企業拋來的橄欖枝,毅然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振興一線。
2021年的岜懷村,鄉里下派的支書常被繁忙的鄉務牽絆,年過花甲的村主任處理工作不及過往。就在村裏的工作舉步維艱時,作為村委會副主任的羅周元,主動挑起了重擔。
全身心撲在一線,帶着民情筆記本走遍全村300多戶人家,把“飲水難”“産業弱”這些訴求記下來,寫了滿滿三個筆記本。在此基礎上,羅周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新建水池、鋪設水管,解決了群眾飲水難的問題。此外,他下大力氣規劃村裏的産業,帶領鄉親們發展特色蜂糖李種植,成了群眾眼中“文武雙全、樣樣在行”的“全挂子”。
2024年10月,他被任命為村支書,肩頭的擔子從“挑”變成了“扛”——全村的産業規劃、矛盾調解、民生保障,千頭萬緒都要緊緊攥在手裏。而實際上,他還要抽出時間照顧有嚴重眼疾的伯母。他説,幾乎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要起床,一邊熬着伯母愛喝的小米粥,一邊對着手機備忘錄梳理當天的村務,午休時要連忙趕到伯母家,照顧老人的起居生活,深夜從村委會出來,他騎着摩托車第一時間拐向伯母家的小院,等老人睡下之後才返回家中。
大事難事見擔當,越是困難越向前。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奔忙裏,他把“兩難”辦成了“兩全”:村裏的蜂糖李産業園擴種到近千畝,伯母床頭的收音機裏,每天都準時響起他下載的布依山歌。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上,我們特別需要羅周元這樣的村幹部。他帶着村民幹、做給村民看,村民的精神面貌、農村的社會風尚都會越來越好。”簡嘎鄉黨委書記阮時方説。近年來,為培養當地年輕人才,簡嘎鄉建立年輕幹部培養機制和模式,以常態化開展“十分有我”“紅説簡嘎”等系列黨建、團建欄目活動為抓手,有針對性地鍛造高素質幹部隊伍,為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朝氣與強勁動力。三年來,鄉村兩級24名年輕幹部通過提拔、遴選、轉崗、考編等實現“華麗轉身”。
2016年,貴州省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按照貧困程度等情況綜合考慮,確定20個極貧鄉鎮重點攻堅,簡嘎就是其中之一。阮時方介紹,這個深處滇黔桂石漠化區腹地的鄉,人口僅有1.2萬人,在安順市屬於人口最少的鄉鎮,過去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村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
“近五年來,鄉里每年的支出大約180萬元,專門用於人才建設的有20萬元,佔比11.1%。目前全鄉8名村支書中有大學生支書5名,48名村幹部中有致富帶頭人30名,兩項指標佔比都超過了60%。”阮時方説。
在簡嘎鄉磨上村,“80後”村支書李穩定是個“全挂子”,發展産業、調處矛盾,樣樣在行。2016年,磨上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6%,村內道路泥濘不堪,農田灌溉“看天吃飯”,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彼時已是“致富能人”的李穩定被任命為村支書後立下誓言: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
上任伊始,李穩定便帶領村“兩委”班子深入“摸家底”:白天跋涉泥濘山路走訪農戶,夜晚伏案分析致貧癥結,梳理各方訴求。他深知“班子強才能帶民富”,堅持組織黨員上好“三會一課”,邀請農技專家授課,着力將黨支部打造成攻堅克難的“紅色堡壘”。
如今,漫步在磨上村,240盞太陽能路燈點亮歸途,4處停車場井然有序,308戶農房煥然一新,路邊的綠化帶生機盎然。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上,李穩定思考的是“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持續鼓起來”,他沒日沒夜東奔西走,協調土地流轉、組織村民議事、帶領黨員群眾日夜奮戰,短短三個月,閒置土地上便建起了砂石廠並投入運營,一年時間就為村集體創收260萬元。
“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我們把大家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蜂糖李等精品水果,實現務工與分紅雙增收,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躍升至1.8萬元,較2016年翻了兩番。”李穩定説。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力量。記者採訪的基層幹部都期盼“引得來人”“留得住人”,樂見更多“引育留”組合拳,讓廣袤的鄉村“鸞翔鳳集”。(記者 汪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