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從&&中山堂門前的廣場經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華社&&10月21日電 題:“不能忘,常思量”——歌聲中的台灣光複印記
新華社記者齊湘輝、周文其
在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的兒時記憶裏,每年10月25日是個歡樂的日子,因為這天是台灣光復節,路上滿是游行慶祝的人群,到處都會響起《台灣光復紀念歌》那歡欣鼓舞的旋律。
“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直到今日,潘兆民依然能完整唱出整首歌曲。
80年前的10月25日,台灣光復,重入中國版圖,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成果。它終結了日本侵略者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洗刷了民族恥辱,標誌着台灣同胞不屈不撓的抗日鬥爭取得最後勝利。
“當年這一天,全島600萬台灣同胞激動不已。&&30萬市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相逢道賀,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門前還貼上了慶祝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對聯,像過年一樣。”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説。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公會堂(今為中山堂)二層大廳舉行,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降書上簽名蓋章。5分鐘的儀式宣告日本在&50年殖民統治徹底結束,寶島重回祖國懷抱。
台灣同胞聞此喜訊,莫不歡聲雷動。
次年,10月25日被定為“台灣光復節”。感懷這一重要時刻,台灣音樂家陳波、陳泗治當年創作了《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首歌曾被列入台灣小學音樂教本,改寫後的歌詞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
這首153個字、30個小節的歌曲,以歡快喜慶的旋律道出了寶島光復時人們的愉悅之情,反復頌唱“台灣光復不能忘”“八年血戰不能忘”“民族精神不能忘”,就像歌詞中所寫,一夜之間“唱遍城市和村莊”,鑄就幾代人的時代記憶。
此後,每年台灣光復節,這首歌常會在&&中山堂內外響起。中山堂也成為各種藝文活動及市民集會舉行的重要場所,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場西式音樂會“慶祝台灣光復廣播音樂會”就在這裡舉行。
據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考證,除了有《台灣光復紀念歌》外,台灣民間還有《台灣光復歌》《台灣光復》《光復新生台灣歌》等歌曲流傳至今。
《台灣光復歌》唱道:“五十年台灣,六百萬同胞,現在復歸咱祖國!這可比,撥開雲霧,解消風雨,霎時間重見天日!可恭喜,出頭天,莫非是天有理,也是祖國大犧牲所致……”
《台灣光復》唱道:“蓬萊寶島,賊據多年。民生困極,復見青天。如今光復,玉露均沾。山川煥色,草木增妍……”
閩南話歌曲《光復新生台灣歌》唱道:“新生台灣討回復,福建漢人真福氣,咱是一等個國民,盡忠報國常要緊,同胞心肝卻相瓦(注:“相瓦”,閩南語:相依靠)……”
……
歌以咏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10月25日都是台灣地區的法定假日,多地舉行隆重紀念活動,熱烈的歌聲在大街小巷響起。然而,李登輝、陳水扁在&當政期間,取消了這一天的放假規定,進而廢棄“台灣光復節”,篡改為“終戰紀念日”,一再刻意淡化台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相關慶祝活動都被取消。《台灣光復紀念歌》也從中小學課堂消失,漸漸被人們淡忘。
“《台灣光復紀念歌》是我們這代人兒時的記憶。但我們的兒孫輩已經沒有這樣的記憶了。”台灣學者王崑義痛心地説,這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結果。民進黨不斷操弄“抗中保&”,對台灣年輕人進行意識形態改造。
台灣青年蘇恒今年40歲。她説,如果不是受新黨影響,自己可能不會聽到《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麼好聽的歌已很少有人傳唱”。
自從光復紀念日假期被取消,紀念活動愈見平淡稀少。如今,不少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淡忘或忽視這個日子。儘管如此,數十年來,台灣各界有識之士仍堅持在每年10月25日舉辦紀念活動。
每年這一天,&&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前,台灣各界有識之士都會聚集在此,緬懷抗日先烈,慶祝台灣光復。合唱紀念台灣光復的歌曲,向紀念碑行三鞠躬禮,向先烈獻花寄託追思與敬意,已成為每年固定的紀念儀式,向台灣社會表達對台灣光復“不能忘,常思量”的呼籲,以及對民進黨當局篡改湮滅歷史、淡化台灣光復集體記憶的憤慨。
今年5月,&立法機構通過國民黨提案的“還假於民”法案,台灣光復節才又恢復為法定假日,10月25日放假一天以示紀念。然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近期公然宣稱“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遭到台灣社會各界痛批,有民眾還高唱《台灣光復紀念歌》以表心聲。
“如何在台灣新生代中恢復這段歷史記憶至關重要,要讓年輕人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非無主之地。”王崑義説,“台獨”勢力企圖通過切割歷史記憶來謀“獨”,不可能得逞。兩岸同胞應聯結起來,讓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新在島內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