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吳起龍)2025-2027年為“兒科與精神衞生服務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衞生日主題定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全社會關注焦點。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以下簡稱“首兒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曉鳴在媒體溝通會上詳細介紹了醫院針對兒童、家庭及醫務人員構建的立體化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回應社會對兒童心理服務的關切。
“中國兒童精神科醫生資源稀缺,2019年統計僅500餘人,目前雖有所增加,但與龐大的兒童群體相比仍杯水車薪。”張曉鳴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希望通過構建可觸、可及、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行業提供示範性服務範式,助力兒童精神衞生事業發展。
首兒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曉鳴
四個維度發力:從“身心同治”到家庭協同守護
在溝通會上,張曉鳴拆解了首兒所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核心架構,圍繞“覆蓋全場景、服務全人群”目標,形成四大關鍵板塊。
她介紹説,多學科協同實現“身心同治”該是體系的核心基礎。針對急診留觀患兒、慢性病患兒及肥胖患兒等重點群體,首兒所推出“全院一張床”模式,打破科室壁壘,建立“臨床識別—心理評估—分級干預”的無縫鏈條。
“去年10月剛到首兒所時,遇到過暈厥患兒,一天發作多次,心內科排查無軀體問題,會診後發現孩子環境變化、家庭關係等,診斷分離轉換障礙。”張曉鳴回憶道,通過與家庭溝通、梳理孩子內在衝突,患兒暈厥症狀很快便消失了。
她&&,截至2025年9月,該模式已服務超300名患兒,神經內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均通過聯合會診解決了“查無器質性問題卻症狀反復”的難題。
多元化服務矩陣則覆蓋不同需求層級。張曉鳴稱,首兒所構建了“門診醫療+病房會診+心理諮詢+心理支持+社工服務+健康科普”的立體網絡:門診針對情緒障礙等提供診斷治療;病房會診將心理服務嵌入軀體疾病診療;心理諮詢和心理支持服務,可解決親子衝突、輕度情緒困擾等問題;醫務社工還會提供游戲陪伴、哀傷輔導,並鏈結社會資源幫助家庭解決經濟、學業難題。
“我們不僅治‘已病’,更注重‘治未病’。”她&&,對於未達到疾病程度但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孩子,通過早期干預可引導其回歸正常軌道。
此外,該體系還聚焦家庭賦能與職工素養提升。張曉鳴介紹,通過家長課堂、社群&&、每月直播課及科普文章推送,首兒所將服務延伸至家庭,幫助家長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首席照護師”;院內開展的“心悅讀書會”已舉辦35場,700餘人次醫務人員參與,同時通過兒童心理測量、團體治療等培訓,提升醫護人員早期識別兒童心理問題的能力,打造“前哨站”。
直面臨床難題:實施分層管理,技術助力破局
針對服務體系的實際運營效果、創新探索及難點時,張曉鳴透露,自2024年10月啟動會診工作以來,除300余例會診案例外,門診量也持續增長。“我們近期還啟動了招聘會,擴大團隊規模以應對需求”她補充説。
她還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12-13歲男孩出現“一瘸一拐”卻查無神經問題的症狀,神經內科請精神科會診後,通過心理暗示與家長指導,孩子很快恢復了正常行走。
為破解兒童精神科醫生資源不足的難題,首兒所正探索技術賦能。“目前,我們已上線‘預問診系統’,家長掛號後可提前填寫孩子就診原因、成長史等信息,縮短診療時間。”張曉鳴説,未來還將升級數字人版本,同步評估家長焦慮程度,診療過程不僅幫助孩子治療心理問題,還要幫助孩子家長緩解焦慮情緒,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治療過程。
據悉,首兒所正在研發專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評估體系。她解釋説,現有評估工具多源於成人或認知較好的大孩子,新系統會針對不同人群、場景提供報告與指導,還計劃通過AI機器人與孩子互動,實現低齡兒童心理問題的主動篩查。
對於“身心同治”的難點,張曉鳴坦言核心是“需求量大而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因此需分層管理:嚴重精神症狀由精神科醫生介入,輕度心理支持由諮詢師、社工承接,科普需求通過線上&&滿足。
張曉鳴&&,首兒所希望未來能將這一服務體系打造成全國示範項目,為更多醫院提供可複製的模式。“‘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不僅是口號,更要落實到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個醫務人員身上,讓專業服務觸達更多角落”。她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