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治療破解HR+/HER2-晚期乳腺癌耐藥困境 廖寧:靶向PAM通路與藥物可及是關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14:02:56
來源:新華網

精準治療破解HR+/HER2-晚期乳腺癌耐藥困境 廖寧:靶向PAM通路與藥物可及是關鍵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吳起龍)乳腺癌已成為威脅我國女性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其中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HR+/HER2-)亞型佔比達70%,是臨床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儘管該亞型早期患者經規範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約30%的患者會進展至晚期,且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20%左右,尤其在CDK4/6抑製劑聯合內分泌治療耐藥後,患者往往會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生存質量下降等多重困境。

近日,在第28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期間,廣東省人民醫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寧做了《臨床視角——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臨床診療升級》的專題演講,她明確&&,針對基因改變、經CDK4/6抑製劑治療後的HR+/HER2-乳腺癌患者,近年來涌現的AKT抑製劑、PI3Kα抑製劑等創新藥物,為乳腺癌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利器,有力推動了我國乳腺癌治療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CSCO與SSO、ESMO、ISOPT國際學術組織高層對話會圓滿落幕,各方代表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廖寧做《臨床視角——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臨床診療升級》專題演講(受訪者供圖)

會後在接受採訪時,廖寧&&,HR+/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療,關鍵在於突破耐藥瓶頸,而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讓精準診療成為可能,同時需多方合力推動創新藥物可及,才能真正為患者延長生存、改善生活質量。“針對該亞型患者的長期治療需求與耐藥挑戰,精準分型、靶向治療與藥物可及性提升,將成為破解困局的核心方向。”她補充。

Q1:從目前的數據來看HR+/HER2-亞型的患者是當前乳腺癌患者中的主流群體,請簡單介紹一下,該群體的佔比是多少?治療負擔有多大?

廖寧:作為乳腺癌的主流亞型,HR+/HER2-患者雖總體預後較好,但長期治療帶來的負擔與持續存在的復發風險,始終是臨床診療中的難題。該亞型患者佔乳腺癌總人群的70%,內分泌治療是其核心治療手段,且無論絕經前後,患者通常需接受長達10年的標準內分泌治療。其中,絕經前患者需額外聯合5年藥物卵巢去勢,絕經後患者則需堅持7-10年內分泌治療。

長時間用藥不僅帶來經濟上的延續性負擔,藥物相關毒性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內分泌治療藥物可能引發骨質疏鬆、關節損傷及靶器官毒性等不良反應,儘管臨床可通過輔助用藥緩解,但仍無法完全消除患者的身心壓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與三陰性乳腺癌“3-5年集中復發”的特點不同,HR+/HER2-乳腺癌患者在治療結束後20年內,仍保持每年1%-2%的復發率。這種‘遠期復發’風險讓患者長期處於擔憂中,也對臨床隨訪與後續治療提出了更高要求。

Q2:為何部分HR+/HER2-患者會對原本有效的內分泌聯合CDK4/6抑製劑的治療方案産生耐藥呢?

廖寧:隨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其實可以進一步説明這一問題。2000年乳腺癌分型技術將HR+/HER2-患者劃分為Luminal A、Luminal B亞型,但彼時僅能通過Ki-67指標區分惡性程度;直到2015年第二代測序(NGS)技術普及,我們才真正看清患者個體間的基因差異——這正是耐藥與復發的核心原因。

2009年,我的一名患者,是HR+/HER2-、Ki-67僅5%的早期患者,經規範化療與內分泌治療後,2014年突然出現全身多器官轉移,通過遺傳檢測發現,患者攜帶母系BRCA2致病性突變,採用創新靶向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9年,轉移病灶完全消失;到2025年患者再次復發,液體活檢顯示其PAM通路(PI3K/AKT/mTOR信號通路)中的PTEN基因發生體細胞變異,改用AKT抑製劑後,僅1個月腫瘤指標便明顯下降。

另一名早期乳腺小葉癌患者,9年內分泌治療後出現局部復發,二代測序發現PI3K基因突變(我國HR+/HER2-患者中該突變率達44%,遠高於西方人群),針對性使用PI3K抑製劑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這兩個病例印證了PAM通路異常在耐藥中的關鍵作用。PIK3CA、AKT1、PTEN等基因變異會導致PAM通路過度激活,進而引發內分泌治療、化療及CDK4/6抑製劑耐藥,我國約57%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此類基因改變。

隨着基因測序技術的普及,讓臨床能夠通過“檢測-找因-靶向”的路徑,為耐藥患者制定個體化方案;國際權威指南亦明確建議,HR+/HER2-晚期患者應在確診晚期、一線治療前及疾病進展時進行基因檢測,為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Q3:從社會層面看,為了改善這部分患者群體“有藥難及”的困境,我們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共同努力?對於2025年新醫保談判,您有什麼樣的期待?

廖寧:針對HR+/HER2-患者的耐藥難題,臨床已涌現出多款前沿治療藥物。目前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針對內分泌治療繼發性耐藥的ESR1突變,已有靶向ESR1的藥物可逆轉耐藥;

二是針對PAM通路異常,PI3K抑製劑、AKT抑製劑等口服靶向藥可覆蓋通路內多基因變異,為患者延長內分泌治療獲益時間;

三是針對HER2低表達人群(HR+/HER2-亞型中部分患者存在HER2超低表達),第二代ADC藥物(由抗HER2抗體、連接體與抗微管藥物組成)已通過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為這部分患者帶來新選擇。

儘管創新藥物療效明確,但“有藥難及”曾是患者面臨的現實困境。對此,國家醫保政策與地方惠民險的推進,正逐步破解這一難題。“廣州市‘穗歲康’等惠民險,每年僅需168元保費,即可覆蓋包括ADC藥物、PAM通路抑製劑在內的多種靶向藥,患者無需院外購藥,直接在醫院即可享受報銷。”她以某款ADC藥物為例,其最初在美國定價高達28萬-30元/針,如今通過惠民險覆蓋,大幅降低了患者負擔。

作為臨床醫生,最無奈的並非藥物支付問題,而是面對複雜病例時找不到耐藥原因。當前更需推動基因測序技術在全國範圍內的普及,頭部醫院已建立“臨床-病理-多學科會診”的NGS閉環模式,未來需通過繼續教育、技術推廣,讓三四線城市及縣域醫院也能掌握精準診療技術。

唯有將精準分型、靶向藥物與可及性保障相結合,才能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提高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的目標,讓更多HR+/HER2-耐藥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鈺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