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手記:幸福工程點亮困境母親的“生命之光”
新華社記者李恒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寺鎮。46歲的吳玉朝曾因家庭貧困徹夜難眠,父母年邁多病,丈夫創業失敗欠下外債,一家人靠低保和零工勉強維生。
2014年,孩子到縣城讀書,她咬牙租下房子,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打工,卻始終找不到改變命運的突破口。
直到2020年,鎮計生協的一場宣傳活動讓她看到了曙光——幸福工程為她提供了5萬元幫扶資金,並安排她加入民族手工技藝培訓項目。
從拿針生疏到熟練駕馭裕固族傳統刺繡,吳玉朝不僅每月增收2000多元,三年後還在縣城買了房,更成為非遺傳承的骨幹。她説:“幸福工程讓我在傳承文化的路上,找到了自己和家庭的新生。”
吳玉朝的故事,是幸福工程三十年來幫扶36.48萬名困境母親的縮影。
1995年,在老一輩革命家和愛心人士的倡導推動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聯合有關單位發起“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
三十載春秋,這項以“治窮、治愚、治病”為初心的公益事業,如同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用溫暖的手為無數母親托起生活的希望。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景星鎮新華村。張建珍一家曾住在漏雨的土坯房裏,靠種茶勉強維生。
2022年,幸福工程的項目組來到新華村,為她提供種植技術、市場對接和創業支持。她牽頭成立婦女合作社,帶動100多名母親種茶、制茶、直播帶貨。
“從前圍着灶&轉,現在帶着鄉親富!”張建珍的笑容裏,藏着從困境中破土而出的堅韌。
從西北戈壁到西南邊陲,幸福工程的足跡遍佈全國29個省份、973個項目點。截至2024年底,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3.26億元,惠及人口154.28萬人。
它不僅提供小額資助、技能培訓,更構建了“扶弱濟困、扶智賦能、扶助健康”的多元幫扶體系。
在新疆,幸福工程結合地域特點,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個體經營,幫助近4000個家庭脫貧;在福建,項目創新“整村推進”“幸福學堂”等模式,培訓母親25.2萬人次,健康服務50.6萬人次……受助母親中,有人成為全國勞模,有人當選人大代表,更多人從依賴幫扶走向自主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骨幹力量。
隨着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幸福工程也開啟新征程。2020年後,項目聚焦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戰略,推出“母親健康幫扶行動”,為失能、獨居等困境母親提供上門護理、大病救助等服務。
“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初心,推動幸福工程項目服務對象更精準、幫扶模式更多元、合作夥伴更開放,為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有關負責人近日在幸福工程30周年工作座談會上&&。
幫助一位母親,就是撐起一個家庭;撐起一個家庭,就是照顧整個社會。
站在新起點上,幸福工程將繼續做母親們最堅實的同行者,讓幸福的陽光灑在每一位母親臉上,讓希望的路在每一個家庭腳下無限延伸。
大愛無疆,小善有為。這場以幸福為名的奔赴,仍在續寫更溫暖的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