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11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守護時光,然後向未來傳遞”——西藏阿里“皮央和東嘎遺址”的石窟守護人》的報道。
11月,西藏阿里地區的最低氣溫已降至零下10攝氏度。82歲的阿旺米朗坐在陽光房裏,目光投向遠處山崖上的東嘎石窟,思緒飛回到1987年的秋天。
那一年,世界人口突破50億,華為在深圳創立,第六屆全運會如火如荼舉辦。而他在這個偏遠的角落,開始了長達38年的守窟生涯。
他守護的石窟,直到1992年才被文物普查隊發現,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人們把阿旺米朗守護的石窟和鄰近的另一處石窟遺址共同稱為“皮央和東嘎遺址”。
這處遺址距著名的古格王國遺址近70公里。研究表明,這裡一度成為古格王國的主要城市。但這片土地的故事卻要從更早之前講起。
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即使在今天,從拉薩來到這裡也需要兩天車程,跨越1400公里。很多人認為這裡一直是個閉塞、落後、貧苦的地理單元。
但近年來,考古發掘成果已足以消除這樣的誤解。長期從事文物工作的阿里地區博物館副館長俞江介紹:“從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到故如甲木墓地,阿里高原上隨處散落着從舊石器時代到象雄時期高原先民與近鄰幾乎同步發展的生存印記。”
在阿里地區博物館,墓葬中出土的木案、織錦、茶葉等物品證明了這片土地與外界的緊密交流。看到各式各樣的展品,讓人不禁想象這樣的場景:在2000年前,來自祖國各地的茶葉和織錦被運到這片遙遠的土地,高原的先民一手飲着茶湯、一手把肉放在北方民族慣用的木案上大快朵頤……在某個貴族的葬禮上,一塊來自中原的織錦和南亞送來的玻璃飾珠一同隨墓主去往永生。
千年後,先民的痕跡被後人發掘。
2018年,皮央和東嘎遺址曾發現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其中有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考古負責人認為,這可能表明在前吐蕃時期,皮央和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着密切往來。
在記者去往遺址的路上,兩旁宏偉的土林顯得有些荒涼——這是500萬年前湖泊消退留下的遺跡。而包括皮央和東嘎遺址在內的洞窟與建築,大多是曾在此居住過的古格先民留下的。這個由吐蕃後裔建立的文明曾在此繁衍生息,得益於與祖國各地、克什米爾和南亞的交流,呈現出了不同於古格王國遺址的獨特藝術風格。十七世紀中葉之後,戰亂、盜竊、自然侵蝕幾乎抹去了這個文明的大多數痕跡,唯有群山中留下的幾座石窟與宮殿殘址還保留着其獨特的壁畫藝術。
“小時候我經常在這些石窟間轉悠,現在我希望能把它們留給後人。”阿旺米朗對我説。
1987年,那時的東嘎石窟尚無人問津。甚至沒有像樣的路,阿旺米朗硬生生在陡峭的山體上走出了一條路。那會兒,石窟還有些滲水,他獨自一人扛着塑料布從山的另一邊繞上陡峭的山頂,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為洞窟做防水措施;高原漫長的寒冬裏,他能依靠的熱源只有手中的酥油燈——但沒過多久,他就發現酥油燈會熏黑墻壁,他便自己在石窟外搭了個簡單的房屋。
記者問阿旺會不會很冷,阿旺笑了:“我是為了保護石窟,冷就多穿點衣服嘛。”
很多年裏,只有阿旺老人在守護着偏遠的石窟——就連當地人也不理解阿旺在做些什麼。“那會兒大家都覺得這些畫沒什麼特別的。”阿旺説,“但我覺得只要保護好,以後會有人明白的。”
實際上,那時的阿旺也不知道石窟裏的壁畫到底代表着什麼,他只覺得後人有責任將前人的遺作保護好。所以,當90年代國家派來查看的專家告訴他“拍照可能損壞壁畫”時,阿旺將這句話記了一輩子。
得益於這樣的堅守,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來到了這片偏遠的土地。於是,過去村民口中那些“漂亮的仙女”變為了“古格早期的珍貴壁畫”,那些“有畫的洞”成了阿里深處的“第二敦煌”。研究者甘之如飴,中外游客趨之若鶩,而最初守護的老人卻逐漸被歲月留在了山腳下的家中。
到阿旺家裏時,他正一個人坐在自己家中,他的腿腳已不能支持他每天爬升近200米高的山路。2005年起,考慮到阿旺老人的身體情況,當地政府決定由東嘎村的村民輪流擔負起日常守護職責,但阿旺老人始終堅持指導年輕人如何保護洞窟,自己也盡可能地多去石窟看看。“以前腿腳好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去,現在腿腳真的不行了,今年我只上去了三次。”阿旺老人説出這話的時候,嘴角帶些苦笑。
他頭髮斑白但精神尚好,臉上的溝壑似是土林的鏡像,抬起手時,彎曲的手指關節上,滿是多年攀爬和清掃留下的印記和厚繭。
記者問他這麼多年你覺得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説,“石窟還是以前那個石窟,我聽説現在經常有人來研究,2013年山體也加固了,我很欣慰,終於不用擔心後人見不到它了。”
近年來,國家投入大規模資金用於包括皮央和東嘎遺址在內的西藏文物保護。保護工作從最初的簡易措施,發展到現在的科學保護體系:1996年,中外專家共同開發、搶救和整理石窟壁畫;1997年至1999年間,我國開展了對石窟的加固、山體治水以及壁畫保護;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復查和登記;2015年,皮央和東嘎遺址累計10個壁畫壇城及2000多各類神佛、人物造像等的搶救性臨摹複製工作完成……
如今,東嘎遺址已加裝了保護圍欄和溫濕度感應器。洞窟通常關閉,只在游客來訪時開門,以防光照影響壁畫保存。每當有游客舉起手機拍照,文保員們會立即提醒這裡禁止拍攝。而在阿里地區博物館,則有多處東嘎石窟壁畫的臨摹複製品,研究者和游客欣賞這一先民留下的瑰寶。

記者在遺址處得知,除了阿旺米朗,不遠處的皮央石窟也有兩位老人堅持着這樣的守護。但與阿旺不同的是,其他兩位老人直到今天仍在輪流上山。這兩年,到皮央和東嘎遺址的旅游人次在不斷增加,他們除了看守石窟外,也兼職做講解員。
“這裡畫的是天女,和敦煌的很像;這裡畫的是以前的用具……”守窟人仁增旺扎的普通話生硬,但具備樸實的親和力,一些游客甚至是專門為了看“守窟老人”才來到這裡。皮央石窟的守窟人仁增旺扎説:“如今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前人的藝術,這真的很好。”
“他們是守護過去,並將之傳遞給未來的人。”一名參觀過皮央石窟的網民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