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村六業”看隴原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8 09:13:30
來源:新華網

“六村六業”看隴原振興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  5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六村六業”看隴原振興》的報道。

青山綠水間,小小花椒贏“麻”了

  從蘭州出發,穿過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一直往東南方向走,就到了長江流域:白龍江一江春水清澈凌冽,五鳳山滿目春色草木青蔥。一路蜿蜒而上,在大約半山腰的地方坐落着一個小村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

  姜家山村不大,主街道兩旁的民居整整齊齊,皆是帶後院的小二樓。村民姜開創家就在其中,院裏都是盆栽花卉,52歲的他最喜歡花花草草,從花椒樹上鍛煉出的園藝手藝已然成了他的興趣。

  “別看院子裏花多,但我們這最稀罕的還得是花椒樹。”姜開創説。

  姜家山村所在的武都區是我國花椒最佳適生區和主産區之一,素有“千年椒鄉”的美譽。截至2024年底,隴南市花椒種植面積達到308.11萬畝。

  這裡的小花椒有着“大紅袍”的美譽,以色紅油重、粒大飽滿、芳香濃郁享譽全國。2024年,僅武都區馬街鎮下南山片萬畝花椒基地就有135萬斤花椒走向了全國餐桌,在麻辣燙、火鍋、椒麻雞裏滿足食客的味蕾。

  姜家山村家家戶戶都種花椒樹,椒麻的香味早已從村民的舌尖沁入了心田。

  一有新生兒誕生,家裏就用花椒和艾草煮成的椒艾水擦洗身體;飯桌上吃啥都要放點花椒,還愛吃嫩綠的花椒芽;村裏人睡前會用花椒水泡腳除濕氣……

  “春天一片綠,夏天一片紅,冬天一片白”,是花椒給姜家山村的美麗饋贈。而花椒也讓日子越過越紅火。姜開創家裏的8畝花椒地&&他在城裏買了房和車,行情最好的時候一畝地能帶來1.5萬元左右的收入。

  花椒帶來了別樣風景,更結出了産業的果實。

  姜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楊志強介紹,村裏的花椒樹至少是“太爺爺”輩,但以前種花椒是單打獨鬥。如今,依託馬街鎮下南山片萬畝花椒基地,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級花椒協會1個,培育花椒技術人員258人,2024年全村花椒總産量達19.6萬斤,産值達980萬元。

  “大家一起種花椒、闖市場,人均增收近萬元。”楊志強説,要技術,政府派專家指導;要市場,花椒基地跟商家對接;要收入,花椒林還套種馬鈴薯、玉米等作物,一畝地賺幾份錢。

  一條直達餐桌的花椒産業鏈條已在這裡形成:以馬街鎮下南山片萬畝花椒基地為中心,當地已建成火鍋食品類企業從原産地到終端的供應鏈,實現了企業盈利、産業發展、農民增收。

  小花椒贏“麻”了。産業鏈的不斷完善和電商的迅速發展,讓麻香飄向更遠方。

  坐落在馬街鎮的武都花椒大市場提供了花椒交易、加工、儲藏等服務。花椒成熟時,200多家攤位前人山人海,椒香四溢,吸口氣嘴裏都麻。日加工量達20噸的花椒無塵加工車間內,花椒還要進行色選、真空包裝等精細加工。

  袁啟力在店舖內檢查花椒産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崔翰超攝)

  武都花椒大市場有限公司經理袁啟力介紹,花椒成為當地“名片”,不僅銷往四川、重慶、北京等地,更通過網絡遠銷東南亞等海外地區。2024年該企業幫助椒農銷售花椒600多噸,銷售收入達4200萬元。

  “我們大力發展線上銷售,讓我們的‘椒冠軍’品牌花椒走出去,去年線上銷售額達600萬元左右。”袁啟力説。

  姜家山村,此時滿山青綠,正是花椒花開綻放時。

高原雪山下,寶藏山村喜迎千倍游客

  對於許多人而言,鄉愁是村頭的大樹,是高高的谷堆。隨着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不再只是一個人的鄉愁,而是外來游客的寶藏目的地。

  “匯聚”鄉愁,走上振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的扎尕那村就是這樣一個小村莊。

  這是扎尕那民宿和當地風光。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迭部”在藏語中意為大拇指,“扎尕那”意為石匣子,在這片大自然的拇指摁出來的地方,四面石山圍繞,小小的村莊如同藏在石匣子裏的“寶藏”:遠眺能見山頂白雪,近處可看流水潺潺;白晝聽鹿鳴呦呦,夜晚擁繁星入夢;晨曦得見炊煙嫋嫋,黃昏但聞倦鳥歸林。

  36歲的村民阿桑就在這樣的世外桃源長大,養牦牛、種青稞,如今又多了一項“開民宿”。“北京、上海、成都……哪的客人都有,現在房間已經預訂到七八月份了。”阿桑説。

  阿桑走過南闖過北,隨着村裏游客越來越多,2017年,他決定返鄉開辦“雲霧客棧”。

  從出租家裏的房間,到後來改造帶有標準衛浴的民宿,再到今天與他人合作提供餐飲服務,阿桑已是打理民宿的一把好手。19間房每年能為他帶來30萬元左右的收入。

  “村裏搞旅游是把掙錢的機會送到了家門口。”阿桑説,村裏之所以家家戶戶都辦起了民宿,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是因為有黨和國家的政策“托舉”。

  過去,扎尕那作為迭部縣最偏遠的村子之一,山林俊秀卻沒法放牧也沒多少耕地,去上百公里之外借牧放牛、外出務工是許多村民唯一的出路。

  如今,這裡的民宿遍地開花,還有外來客商投資興業,每名村民都身兼數職:農民、牧民、服務員、經理……

  “游客比森林裏的樹都多。”扎尕那村黨支部書記班代交介紹,扎尕那景區去年接待了210萬人次游客,算下來1575名村民平均每人接待了超千名游客。

  高原風景與民族風情不僅吸引來了無數游客,也為這座青藏高原邊緣的小山村贏得了國際美譽,2023年扎尕那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

  班代交説,鄉村旅游産業的發展改善了村裏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讓村民享受到增收紅利,還提升了村裏人的普通話水平。

  32歲的班代次力經營着一家叫作“陌野”的民宿,正在忙着新修一間餐館接待客人。“我們家世代放牧,如果旅游沒有搞起來,我估計現在不是繼續放牧就是外出跑運輸,哪能在家裏就當上小老闆。”班代次力説。

  據介紹,近三年當地累計投資5.8億元,打造了服務中心、游步棧道、自駕營地等項目,扎尕那現已成為集石林、森林、田園風光等資源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標杆村。

  在扎尕那景區的最高點,“那黑卡冰川滑雪場”建成不久,這裡夏天牦牛遍地,雪後銀裝素裹,成了天然滑雪場。

  滑雪場經理扎西才讓説,扎尕那四季景色各有特點,滑雪場的建設既能吸引游客冬季來此滑雪、賞雪,也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惠及當地群眾。

  每年從5月開始,八方游客在“石匣子”裏享受“寶藏時光”,扎尕那也在發展路上繼續“尋寶”。

隴中大地上,倔強土豆“盛開”産業之花

  在甘肅省定西市,有一句話人盡皆知——“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一種作物,三個名字,是因為這片土地與土豆有説不完的故事、解不開的緣分。

  56歲的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村民李如對土豆有着深厚的感情,土豆最早是救命糧,現在是致富的金蛋蛋。

  煮土豆、烤土豆、炒土豆……李如説,過去誰家吃飯都是“土豆開會”,簡單煮熟的土豆剝開皮、撒點鹽就是一餐。那時種土豆只靠“二牛抬杠”,一天頂多能種一畝地,遇上乾旱的年景,收成僅夠果腹。

  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讓群眾不再為生活發愁,而向鄉村振興的不斷邁進更讓倔強的土豆成了賺錢增收的“金蛋蛋”。甘肅近年來實施“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産業提質增效行動,每個脫貧縣培育形成了2至3個優勢特色突出、帶動能力較強的主導産業,土豆成了這裡擺脫貧困、開啟振興之路的“鑰匙”。

  務工人員正在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內工作。(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呂京笏攝)

  李如家中約30畝土豆每年可收入近4萬元,農活也輕鬆許多:農用機械一個小時能幹以前一天的活;地膜保墑保水,增加了田地産出;抗旱的新品種土豆讓産量也更耐旱,更“倔強”……他家的生活條件也隨之改善,住進了新房子,還買了小汽車。

  特色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提升與企業帶動。坐落於陳家屲村的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如今已成為中國馬鈴薯原原種標準化生産基地和馬鈴薯原原種出口生産基地。

  智能溫室裏,馬鈴薯原原種茁壯成長,施肥、澆水等可通過自動化程序完成,而濕度、溫度等關鍵生長指標也能實時監測。

  “馬鈴薯原原種來自脫毒種苗,也是優質馬鈴薯的源頭所在。”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所長李進福介紹,該所年生産馬鈴薯脫毒試管苗達6000萬株、馬鈴薯原原種近1.2億粒。“小土豆”不僅售至全國,更銷往埃及、沙特阿拉伯、尼加拉瓜等國家。

  “我和馬鈴薯打了40年交道。通過技術積累、品種改良,‘小土豆’國外訂單多了起來,國際競爭力增強。”李進福説。

  産業升級讓倔強的土豆為薯農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馬鈴薯研究所常年用工達160人左右。

  村民馬淑花從2016年開始就在此處務工,從選苗到分揀她都熟悉,每年打工就能賺到2萬元左右。就近就業讓她能在照顧家人的同時貼補家用。

  陳家屲村黨支部書記馬進説,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500畝,馬鈴薯産業已成為群眾致富的支柱産業,去年全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5.8萬元。

  “洋芋開花賽牡丹”是當地的另一句民諺,描述了土豆開花時的嬌艷美麗,也可形容不起眼的人或事守得雲開見月明後的景象。

  今天,倔強的土豆開出朵朵“産業之花”,盛放在鄉村振興的黃土地上。

隴東溝壑裏,小羔羊“鮮”闖大灣區

  “法式肋排”是許多粵港澳大灣區市民鐘意的佳肴。鮮為人知的是,這種被端上西餐廳的甄選美味,不少來自數千公里外甘肅隴東黃土溝壑裏的小村莊。

  在甘肅省環縣毛井鎮紅土咀村,村民劉會永扒在槽幫上,看羔羊吞嚼草料。長到5個月大,這些羊羔會被合作社收購育肥,在加工廠變為鮮切産品,送達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在毛井鎮一家肉羊養殖合作社,工人展示“中環肉羊”羔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郎兵兵 攝

  環縣羊肉因肉質鮮美且資質齊備,在香港成為熱銷貨品。甘肅售貨員申姣説,她所在的金隴(香港)投資有限公司2023年首次在香港推廣環縣羊肉就銷售了110多萬港元,2024年增加到220多萬港元。

  自古以來,環縣人以羊為生。對於羊,世世代代的環縣人抱有同一種偏愛;但説到養羊,一代人與一代人又有不同的理解。

  長期以來,環縣人養羊只有“兩頭”:山坡上吃草,集市上販賣。當下,人們對這“兩頭”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前端重研發,培育投放産羔多、生長快、肉質好的良種肉羊;後端深加工,將小羊羔加工成數十款精細化産品,照顧着全國人的味蕾。

  農戶們學習先進養殖理念也很快,他們格外重視羊的“一窩一餐”。窩是專用鋼棚房,溫度保持在5至25攝氏度,羊、糞分離的環境讓羊少生病、更健康;餐是不同草料配比成的“營養餐”,曾經短期催肥的傳統飼養已成了“過去時”。

  理念的悄然變化來自龍頭企業到合作社自上而下的層層傳遞。養殖大戶、甘肅隴垣三羊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斌成立的合作社,讓不少農戶安心在家發“羊財”。“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更是克服了傳統農牧業的“弱小散”,農民的窮日子因為現代化養殖變得好起來。

  雖然身在黃土地,但環縣人搞養殖始終放眼全世界。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制種企業,企業聘請了澳大利亞專家團隊,從國外引進良種肉羊凍精,再利用人工授精,與當地湖羊良種雜交繁育,讓羊“吃得少、長得快、得病少、生得多”。

  翻開一隻羊的“檔案”,可見多個標籤傍身:龍頭引進、品種改良、鏈條延伸;羊的“足跡”也走向海外,遍佈阿聯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身價”更是不菲,品牌價值2024年達到53億元。

  因為把土特産三個字“吃得透”,甘肅人有底氣把鮮貨美味端上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來自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2024年底甘肅羊出欄2872.9萬隻,約佔全國總出欄量的9%。也就是説,全國人吃的羊中,每10隻大約有1隻來自甘肅。

  不止環縣羊肉,從戈壁到牧場,從黃河谷地到旱垣丘陵,甘肅的羊肉在砂礫與綠洲間修煉出千般滋味:祁連山下的羔羊肉,有冰山雪水滋養;甘南草原的藏係羊,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然牧場,帶着高原的野性和營養物質……甘肅羊肉,是地貌的饋贈,是風土的傳奇。

大漠戈壁旁,玉米種子“孕育”金色希望

  春天,祁連山畔的綠洲上駛來一輛輛大型拖拉機。它們拖着深松機具緩慢前進,駛過之處,土壤變得疏鬆、清透。不久後,千萬粒玉米親本種子就要在這裡安家了。

  甘肅省張掖市有“河西糧倉”“桑麻之地”等美譽,憑藉光熱資源充沛、晝夜溫差大等優勢,這裡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玉米制種面積達110萬畝。全國每兩粒玉米種子中,就有一粒來自張掖。

  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是憑藉玉米制種實現增産增效增收的村莊。“以前種小麥、黃豆,2000年開始,我們響應政府號召發展玉米制種,村子迎來變化。”五個墩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宏説。

  制種玉米進入春播期,工人在五個墩村播種。新華社記者張睿攝

  王新宏回憶,起初老百姓不敢試種,村幹部就帶頭種,嘗到甜頭後,各家各戶踴躍參與進來。2001年,該村玉米制種面積已佔全部耕地的80%,此後很快覆蓋了全村所有耕地。

  五個墩村發展玉米制種有“天賦”。王新宏介紹,村子南靠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構成天然的種子繁育隔離屏障,加上土地肥沃、冰雪融水充足,種子發芽度、純度高。

  “玉米制種技術很嚴格,尤其是抽雄,穗子要挨個經手,不敢馬虎。”53歲的村民高東明積極報名政府組織的培訓,從零“啃”技術。看著日子一天天滋潤起來,他覺得一切都值。

  隨着時間推移,新難題出現了。村裏地塊小而散,田埂高度不一樣,機械施展不開。各家自己管理耕地,租機械成本也高。

  2020年起,張掖加快建設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五個墩村被規劃在玉米制種核心示範基地的範圍中,全村的“小地塊”經過破壟、推坡、填坑,變為小則幾十畝、大則四五百畝的“大塊田”。

  五個墩村將全村1.2萬畝耕地流轉給玉米制種企業,村民每年至少可以拿到每畝1500元流轉費,農忙時賺勞務費。

  “管理耕地需要有經驗的莊稼人,如何讓村民更賺錢?”王新宏召集村幹部討論,決定成立村集體經濟公司,和企業合作託管全村耕地,再由村集體經濟公司將耕地承攬給有能力的農戶。

  於是,120戶種田大戶以“職業農民”的身份回歸土地,高東明就是其中一員。“除了抽雄等精細化環節,大多數環節都能靠機械完成,省時省力。每年的收入能有10萬多元。”高東明説。

  為了降低成本、統一標準,五個墩村的村集體經濟公司還為農戶提供深松、犁地、鋪膜等機械租賃服務,最新上架的全程複式導航播種機能一次完成施肥、鋪膜、鋪滴灌帶、播種。

  張掖市甘州區一處制種玉米大田的豐收場景。(受訪者供圖)

  “我們還建了土壤墑情站、氣象站,灌溉也能‘指尖’操作,只要在手機上點幾下,水肥就能送到作物根部。”王新宏説。

  “土地集約化、全程機械化、管控智能化、水肥一體化、服務社會化”,這些方案中的規劃已變為現實。2023年,五個墩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70余萬元。高東明整修了房屋,冰箱裏塞滿新鮮的肉菜。

  “等到10月,這裡遍地金黃,美得很!”望向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高東明滿心期待。

黃土高原上,紅蘋果“登陸”南極

  4月,黃土高原在春風中甦醒,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的果農們正在給果樹施肥、壓枝,期待又一年的豐收。

  甘肅是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第二大省和核心優勢産區,其中,被評為“黃土高原優生蘋果最佳栽植區域”的靜寧縣,猶如一面鑲嵌在大地褶皺中的“鏡子”,折射着甘肅蘋果産業發展壯大的歷程。這裡種植的蘋果已走向中亞、東南亞、歐美市場,甚至曾作為補給品,隨中國極地科考船登陸南極。

  靜寧縣的蘋果豐收場景。(受訪者供圖)

  “以前種小麥、玉米,一些群眾發覺蘋果效益好,零星栽植。上世紀80年代,縣裏制定果業發展規劃,我們成了最早規模化種植蘋果的村子。”靜寧縣治平鎮雷溝村黨支部書記雷進軍説。

  得益於半濕潤半乾旱氣候,蘋果在綿軟的黃土地上安了家,並很快在市場上打出名氣。“上世紀90年代末,村裏幾乎家家種蘋果,一到秋天,全國的客商都來搶貨,家底慢慢厚了。”雷進軍説。

  新世紀後,雷溝村走進樹齡老化、産值低下的瓶頸期。隨着越來越多青壯年外出務工,依賴人力的傳統果園無法承托村莊的發展。

  2017年,雷溝村響應政府號召,率先實施老果園改造項目。一批批老果樹“功成身退”,凝結着全縣果業技術幹部心血的本土蘋果品種“成紀一號”“靜寧一號”依託矮化密植栽培技術落地生根。

  “新果園光照、通風好,新品種適合本土氣候,果型、色度、口感都升級了,5年就能豐産。”64歲的果農雷小軍敏銳關注市場,在改果園、學技術的浪潮中期待豐收季。

  當地還積極響應全省産業發展要求,加大“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力度。雷溝村建起現代蘋果産業園,一排排果樹倚靠支架生長,土層下,尼龍地布保濕、防雜草,精準配比的水肥通過管道直達根係。

  去年秋天,雷溝村改造的第一批果園成功挂果,畝産最高可達3噸,每畝比傳統果園增收2000元。雷進軍説:“去年全村果品産量1.2億噸,果品收入84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4.7萬元。”

  在“蘋果經濟”的帶動下,一些青壯年返鄉創業。36歲的“新農人”胡小康説:“現在多數環節能機械化操作,村裏建了氣象監測站、病蟲害監測站,種蘋果不再看天吃飯。”

  通過雷溝村果業協會、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幫助,胡小康獲得農機租賃、技術培訓、銷售拓展等服務。如今,他家的蘋果銷往十幾家大型商超,甚至被端上國外消費者的餐桌。

  山鄉外,蘋果的故事還在續寫。在靜寧蘋果種苗研發組培繁育中心,脫毒種苗實現自主繁育;在本土企業家的工廠裏,蘋果經過專業生産線的分揀、加工,變為果汁、果脯、果醋、果幹……

  蘋果為鄉村發展注入甜蜜能量。2024年,甘肅蘋果栽培面積穩定在580萬畝,蘋果産業新型經營主體覆蓋全産業鏈,串起5100多個農民合作社、1600多個家庭農場。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