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27日電 題:72小時定制羽絨服可交付!這座江蘇小城如何引領國際時尚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朱程
今年“雙十一”,僅11天時間,江蘇常熟服裝在抖音平台上的銷售額就達52億元,同比增長35.8%。據常熟海關統計,今年1至10月,常熟紡織服裝出口達190.1億元,同比增長4.7%。
從服裝到時裝的發展之路,這座江蘇小城走了40多年。常熟,憑何引領國際時尚?
5000多家企業年産超5億件服裝,小城蘊藏大能量
50分鐘,紗線變身羊毛衫。
72小時,定製版羽絨服可以交付。
7天,衝鋒衣、防曬服完成打樣、生産、發貨。
在常熟,5000多家紡織企業,年産超5億件服裝,佔據中國羽絨服出口半壁江山;作為全球紡織服裝産業重要樞紐,市場連接179個國家和地區,線上線下年成交額超2000億元……

常熟服裝城外景(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常熟素以“江南好山水,蘇式慢生活”的面貌示人,但這裡的服裝設計製造卻十分高效,透露着小城的發展活力。目前,常熟紡織服裝産業規上産值近600億元,近年來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
11月,冬季寒氣日盛,正是常熟服裝産銷兩旺之時。走進羽絨服行業領軍企業波司登,數萬平方米的智能車間裏,物料由頂部滑軌迅速運送到各工序操作點,後&屏幕上實時顯示着生産數據信息,一件羽絨服從材料到成品最快只用三四分鐘。
“今年冬季寒潮提前,疊加2026年春節延後,銷售旺季延長,我們正抓緊生産搶抓時機。”波司登工廠負責人説。
常熟白茆塘,波司登49年來一直扎根於此。從11名農民裁縫、8&縫紉機起家,如今波司登已成為常熟服裝産業從“衣被天下”到“數智引領”的縮影和標杆。

模特在展示波司登的羽絨時裝(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從紡織、印染到設計、成衣,完整的産業鏈,是常熟服裝的效率密碼。上游,每年生産數十億米絨類面料;中游,服裝加工企業15分鐘內可相互配套;下游,24小時不停的線上線下銷售市場連通全球。
全産業鏈優勢推動集群式崛起。作為全國大型絨類産品基地之一的常熟,年開發新型面料上千種。一種新面料就能催生多家新企業。2023年,常熟有紡織服裝企業4000多家,2024年已增加到5000多家。
只有製衣沒有交易流通市場,常熟服裝恐怕很難享譽海內外。20世紀80年代,常熟農民在長途汽車站外搭起400多個水泥攤位賣服裝。由此發端的常熟服裝城,如今已發展為擁有3.5萬家商戶、年線下交易額超1600億元的全國知名服裝專業市場。
小時候跟小夥伴在水泥攤位間跑來跑去的張嘉雯,是常熟服裝城發展的見證者。現已年過不惑的她,再走進服裝城,面對350萬平方米空間、2.5萬家店舖,不禁感慨:“沒有幾天時間,根本逛不完。”
線下熙熙攘攘,線上直播不斷,常熟鼓勵服裝産業鏈順着網線延伸。目前,常熟有7萬多人從事電商相關産業,年網絡交易額超過千億元,其中九成交易的是服裝。由此,常熟擁有了服裝城、直播電商兩個千億級市場,銷售連接起179個國家和地區。
産業持續“煥新”的密碼是什麼?
被視為傳統産業的紡織服裝,為何能在這座江南小城持續創新發展、做大做強?記者通過採訪感受到,區位優勢、科技賦能、政府服務缺一不可。
依託區位優勢,崛起富民産業。
位於江蘇省南部的常熟,東鄰太倉直抵上海,北靠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向南經蘇州市姑蘇區、吳江區直通紡織産業同樣興盛的嘉興、杭州。明代以來,常熟是棉花産區,土布紡織業發達,催生了裁縫等能工巧匠群體。裁縫們把上海等地的市場需求帶回,培育了服裝産業。
40多年前,常熟的服裝産業借助鄉村工業潮流再起步。常熟人騎着自行車將成衣送往上海銷售再運回原材料,來回兩百公里十分辛苦。如今,常熟到上海、南京、杭州坐高鐵不過一兩小時,旅客半小時可到達周邊機場,貨物一天內能從長江港口發往全球。
“靠近市場的獨特區位優勢,疊加日益便利的交通物流,讓常熟服裝産業不斷獲得新發展。”常熟市紡織服裝協會會長高曉東説,當地服裝産業正依託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之利加快提質升級。

市民在常熟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理業務(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智改數轉網聯,服裝生産隨心而動。
傳統服裝生産,上一個新款式,流水線要重新磨合,順利運轉要一週時間。這樣的節奏,無法適應當前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場需求。常熟市工信局局長錢韌説,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是企業實現柔性生産的關鍵。為此,常熟聚焦培育更多數字化轉型服務企業,推動服裝企業智改數轉網聯。
經過數智化改造的江蘇金辰製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豪信心滿滿:“有了‘智慧大腦’支撐,我們得以快速改進工藝,提升競爭優勢。客戶曾讓我們10天趕制6萬件衣服,結果7天就完成了。”
服務及時到位,營商溫度催生産業熱度。
正是冬衣銷售旺季,深夜的網絡直播間裏“粉絲”催着發貨,主播刁群群忙個不停。幾年間,“90後”刁群群從直播帶貨到原創設計,積累了近千萬粉絲,月銷售服裝數千萬件。她説,敢做原創設計,不僅因為“粉絲”有需求,更因為原創知識産權能得到及時保護。

在常熟服裝城,商家在進行網絡直播銷售(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服裝外觀專利常規申請和授權周期要6個月,有時專利還沒下來産品已經換季了。為了讓授權期趕上銷售季,常熟積極爭取國家知識産權局批准建立知識産權快速維權中心,由此將外觀專利授權周期壓縮到5天。中心去年啟用至今已通過快速預審獲得國家知識産權局授權外觀專利450件,讓更多企業堅定了品牌化的信心。

常熟(紡織服裝)知識産權快速維權中心辦事窗口(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知識産權保護是服裝行業的痛點,也是産業未來增長的潛力點。”常熟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藹琦説,通過保護知識産權,當地努力護航服裝企業創新發展。
探尋蘇式生活美學新場景、新表達
服裝行業曾有“八億件襯衫才換一架波音飛機”的説法。同質化競爭、利潤率下滑是常熟服裝産業當前面臨的挑戰。未來向何處去?常熟的答案是:努力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登。
聚焦AI全鏈賦能、戶外産業突圍、時尚品牌升維三大核心方向,常熟服裝産業規劃了新的發展藍圖。
今年10月,常熟發布《AI+紡織服裝産業發展白皮書》,從技術、應用等維度為服裝産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指引。此外,還發布《常熟市戶外運動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引領企業推進産城融合,共同建設“江南戶外運動第一城”。
在位於常熟西北部的虞山,登山步道旁的跑者驛站裏,游客可以購買、租賃登山服、衝鋒衣。體驗好不好,隨時可以在驛站向廠家反饋。
“專業衝鋒衣注重功能和品質,價格普遍較高,企業做高端産品要積累用戶體驗,虞山正是天然實驗場。”常熟市紡織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周雲華説。
投入實驗研發,解決行業痛點,滿足市場新需求——樸素的價值規律,卻也是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題。“沒有錢怎麼投入研發,沒有研發怎麼掙錢?”有服裝企業人士問。
跳出雞和蛋的辯論,常熟的“戶外運動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3年內,常熟將新改擴建戶外運動基地,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賽事,引育交易額超億元戶外運動品類電商企業……“有人來、有人用、有人買、有人賣,需求可以重塑生産。”常熟市的幹部説。
服裝産業攀升價值高端,既要追求材質和功能,更要追求內涵和審美。
如今,常熟以服裝為重要載體,正着力探尋“詩意棲居、活力迸發”的蘇式生活美學新場景、新表達。
以尚湖、虞山城墻、方塔等地標為實景,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為靈感源頭,近期常熟在2025蘇州科技時尚周推出一場時裝秀。山、水、城、人與時尚設計交融之美,讓國內外人士大飽眼福。

在位於常熟西北部的虞山,人們在戶外徒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意大利設計師Milenal Motta&&,從時尚設計大賽,到青年設計師作品落地的對接服務,都體現着常熟對創意的尊重,對産業生態的關注和深度思考。
定義美、創造美,從培育人開始。近年來,常熟推出紡織服裝産業專項人才計劃,着力吸引國內外優秀設計師入駐,與國內外設計院校共育時尚人才,鼓勵企業用好國內外資源建設自有設計團隊。
聚焦時尚、匯聚人才,常熟正努力從“紡織服裝製造基地”轉型“時尚品牌策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