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千里送醫暖邊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00:23:1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千里送醫暖邊陲

字體:

  新華社昆明11月3日電 記者手記:千里送醫暖邊陲

  新華社記者李恒

  舟車勞頓,輾轉千里,國家巡迴醫療隊送醫上門。穿行在雲南大山深處,才讀懂去家門口送健康的分量。

  晨霧未散,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的口岸廣場上已排起候診長隊。60多歲的普大姐拄着拐杖趕來:“醫生,我這眼睛看東西像蒙了層毛玻璃,風一吹就掉眼淚……”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俯身上前,用便攜式裂隙燈為她仔細檢查。“是白內障,可以做手術,很快就能改善。”他一邊輕拍老人胳膊安慰,一邊囑咐跟學的當地醫生做好登記,安排後續手術。

  這是在國家衞生健康委指導下,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35名專家組成的國家巡迴醫療隊為偏遠地區群眾千里送醫的一幕。“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醫療衞生強基工程,讓偏遠地區群眾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重症得到更優質診療,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看好病,正是這次活動舉辦的重要意義所在。

  在文山州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病房,記者見到術後康復中的老查,頸部敷料乾淨整潔,已能輕微下床活動。很難想象,幾天前他脖子粗得像水桶,連轉頭都費勁,因360度環繞的巨大脂肪瘤壓迫氣道,躺着也要靠呼吸機維持血氧。

  這位家住大坪鎮的老人,患有罕見的馬德龍病,4個月前又被查出咽喉腫瘤。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徐成志前來會診時,發現老人的氣道已窄得只剩縫隙,CT顯示一個月內腫瘤進展極快,若不及時手術,兩三周內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病情危急,轉運風險極高,手術難度和麻醉風險巨大,怎麼辦?一場跨越滬滇的生死救援迅即啟動:醫院連夜增派麻醉科副主任韓園飛赴文山;州人民醫院緊急調度州內僅有的ECMO(人工膜肺)設備備用;多學科團隊反復推演手術流程之後,歷經8個多小時,近1.3公斤的病變組織及咽喉腫瘤被成功切除,患者轉危為安。

  “我們參加巡迴醫療服務,就是要把優質的醫療能力帶給偏遠地區,補強當地的薄弱醫療資源。”徐成志説。

  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也是巡迴醫療的重要舉措。

  25歲的小周,兒時因中耳炎導致鼓膜穿孔,聽力日漸下降。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武慶為她施行微創鼓膜成形術,創新使用軟骨膜修補,既保留耳屏功能,又提升美觀與恢復速度。治療過程也是一場現場教學,當地醫生近距離學習了先進醫療技術。

  “我們不僅要治病,更要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王武慶説,醫療隊制定“白內障復明手術專項計劃”,帶來設備與耗材,開展手術示教,並與地方醫院簽署互聯網分級診療協議,將州、縣醫院納入國家眼科、耳鼻喉科質控體系。通過遠程會診與月度病例討論,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持續賦能。

  截至目前,醫療隊已在文山州開展義診服務700餘人次,完成眼科手術59&、耳鼻喉科手術7&及複雜性口腔治療8例,培訓州縣醫務人員100余名。

  “這次巡迴醫療,是國家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生動實踐。”國家衞生健康委宣傳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胡強強&&,“我們輸出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管理經驗、質控標準和‘以健康為中心’的理念。未來還將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巡迴醫療從‘短期幫扶’邁向‘長效賦能’。”

  千里送醫,情暖邊關。

  如今,有80多支這樣的國家巡迴醫療隊正活躍在基層一線。他們帶着先進的技術和溫暖的關懷,跨越千山萬水,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百姓身邊,用真幫實扶的行動,讓健康之花綻放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