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蘊含城市再生哲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9:18:22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原拆原建蘊含城市再生哲學

字體:

  通過原拆原建,城市核心區無需大規模新增建設用地,即可實現空間品質提升,既保護了原有社區網絡和社會資本,又激活了老舊城區的內在活力。

  近年來,從北京、上海到廣州,從成都、南京到杭州,各大城市相繼開展以“原拆原建”為核心的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實踐。這一模式在居民、市場與地方政府層面均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不僅被視為民生工程的新突破,更成為城市發展轉型中的重要探索。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首次在中央層面明確提出“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標誌着這一模式正式進入國家政策範疇。

  所謂“原拆原建”,是指在政策支持之下,由房屋産權人作為實施主體,通過共同決策、自籌資金並公開引入建設單位,對原有老舊住房進行拆除並在原址重建,實現業主原地安置的城市更新方式。相較於傳統“大拆大建”模式,它不追求大規模增容,不衝擊現有房地産市場,同時從根本上消除危舊住房的安全隱患,顯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這一模式的意義首先體現為對城市發展邏輯的重塑。通過原拆原建,城市核心區無需大規模新增建設用地,即可實現空間品質提升,既保護了原有社區網絡和社會資本,又激活了老舊城區的內在活力。

  在民生改善層面,原拆原建提供了解決老舊小區安全隱患的全新路徑。不同於以往小修小補的整治模式,推倒重建能從根源上解決建築結構老化、設施設備陳舊、消防隱患突出等問題,為居民提供符合現代標準的生活環境。如杭州浙工新村項目,居民通過自籌資金約4.7億元,實現了居住條件質的飛躍,這種“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模式,顯著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更為深遠的是,原拆原建探索了社區治理新範式。這一過程中,居民需通過民主協商凝聚共識、形成共同意志,並自主組織項目實施。從簽字比例要求到資金籌措方案,從建設單位選擇到建設過程監督,居民必須學會協商、妥協、合作,這既是一堂生動的社區民主實踐課,也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這種基於共識的更新模式,有效規避了傳統拆遷中的矛盾衝突,構建了更加和諧的社區關係。

  對房地産市場而言,原拆原建為穩定老舊小區價值提供了新機制。近年來,老舊住宅價格跌幅顯著大於新房和次新房,而通過自主更新,這類小區既能保全“地段優勢”這一核心價值,又能憑藉物質環境更新賦予房産新的使用價值,實現了保值增值的雙重目標。同時,該模式不會大幅增加容積率,不打破區域供需平衡,有利於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原拆原建可以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新重要手段。它有助於避免西方國家曾經出現的中心城區衰敗現象,通過持續的物質環境更新和社會網絡維護,使城市核心區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當然,這一模式在實踐中仍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核心標準不統一,原拆原建的內涵界定缺乏清晰規範,容積率增容幅度沒有統一尺度,各地執行標準差異明顯,易引發實踐困惑;其二,居民出資比例不明確,不同地區出資佔比差距較大,該比例是採取“一事一議”的靈活模式,還是由政府&&統一引導政策,尚未形成明確方向;其三,政策設計上也需防範投機行為,如對更新後房産的交易限制應有合理規定;其四,現有實踐多集中於多層住宅,針對上世紀末大量建成的高層住宅老化問題,尚未探索出有效的更新路徑,這一領域成為未來需重點突破的關鍵方向。

  可以預見,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將成為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五五”時期有望迎來更大規模、因地制宜的實踐推廣。它不僅是一種住房改造方式,更是一種城市再生哲學,強調群眾主體、共識決策和可持續運營。

  對此,市場期待&&國家層面的指導規範,明確基本原則、政策邊界和監管要求,在支持地方探索創新的同時,確保整體方向的一致性與公平性,使得原拆原建真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引擎,成為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居住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新路徑。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