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19日電(記者彭奕凱、王安浩維)霓虹映照下,楚雄大劇院內織錦流光、彩繡生輝。T&上,融合了彝繡傳統紋樣與現代剪裁的服飾隨燈光流轉次第登場,在中外模特的專業演繹下,衣裙間深山彝寨的古老圖案在聚光燈下熠熠閃爍。
近日,2025絲路雲裳·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拉開帷幕,一場場“非遺+時尚”的視覺盛宴在此上演。盛宴背後,是一縷縷繡線串聯起家園溫情與文化傳承的動人故事。
模特身着民族時裝在T&上走秀。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在文化節“非遺雅集·好物聚楚雄”活動中,全省百餘家文化企業、合作社共同搭建起一個沉浸式文化市集。彝繡服飾、民族刺繡文創、彝醫藥香包、野生菌乾貨等展品琳瑯紛呈,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流連。來自成都的服裝店主理人王薇惟在試穿一件融入彝繡元素的時裝馬褂後讚嘆不已:“這樣既有民族底蘊又具有時尚感的服飾,來雲南旅行時選購一件,頗具紀念意義。”她正計劃將彝繡時裝引入自己的店舖,打造新的銷售亮點。
永仁縣彝繡産業協會會長李濟雁的展&前人潮涌動,她指着一套茶具墊介紹道:“我們融入了花朵、孔雀等彝族文化中寓意美好的元素,配色更顯清新雅致,網上的訂單一直源源不斷。”從“自繡自用”到走向廣闊市場,彝繡産業通過“設計培訓+訂單分配”的模式,將合作社、企業與繡娘緊密聯動,不僅為當地彝族婦女開闢了增收渠道,更成為她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
“如今村裏有了繡坊,在家背着娃、繡着花,一年攢下的錢比外出務工還多。”彝繡文創區內,一位返鄉繡娘感慨道。
李濟雁在展&前展示茶具墊。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坐落於滇中的楚雄州,彝繡技藝傳承已有1700多年。近年來,當地深挖文化資源中的産業潛力,建成彝繡産品交易中心,實現“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77個彝繡車間、513個村級繡坊,形成“區域有園區、縣縣有企業、鄉鄉有車間、村村有繡坊”的産業網絡。
模特身着民族時裝在T&上走秀。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産業的興盛,也為文化傳承注入強勁動力。李濟雁説,如今,村裏的繡坊不僅讓婦女們實現“家門口”就業,還通過訂單式培訓不斷提升她們的技藝水平。政府組織的系統化培訓,更讓這項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
據統計,2024年楚雄州彝繡産業産值突破11.3億元,帶動6萬餘名繡娘就業增收,其中還包括2000余名通過針尖技藝獲得穩定收入的殘疾繡娘。2025年上半年,該産業産值已突破7億元,同比增長10.9%。
繡娘在T&上展示時裝。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每當晨光初露,楚雄州各地的古鎮古巷、傳統村落中,繡娘們飛針走線的身影已成為一道獨特風景。從深山的繡坊走向時尚的T&,從自給自足到頻頻亮相時裝周,楚雄彝繡憑藉“非遺+時尚”的創新路徑,書寫一幅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交融並進的生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