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經濟激活古都文體消費新體驗-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9 16:12:03
來源:新華網

賽事經濟激活古都文體消費新體驗

字體:

  新華社西安10月19日電 題:賽事經濟激活古都文體消費新體驗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

  世界泳聯花樣游泳世界盃總決賽、世界男排聯賽、世界斯諾克西安大獎賽……今年以來,西安在做好大型體育賽事組織和保障工作的同時,積極利用文旅資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觀眾和游客提供“體育+文化+旅游”的一站式服務,讓每位涉賽人員在感受體育運動激情的同時,也能體驗古都西安的歷史底蘊與現代魅力。“跟着賽事去旅行”,成為游客來古都旅游“打卡”的時興方式。

  厚重歷史為競技“賦能”

  今年6月,花樣游泳世界盃總決賽在西安舉行。最後一場比賽中,中國隊演繹了以西安兵馬俑為創作靈感的《秦俑魂》,在集體技巧自選項目中站上最高領獎&。比賽現場,《秦俑魂》讓觀眾們仿佛穿越兩千多年時光,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歷史長河中。裁判對這套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稱讚不已,不少人甚至給出滿分。

  中國花樣游泳隊主教練張曉歡介紹,兩年前隊伍在西安短期集訓時,她就萌發了創作《秦俑魂》的想法。但是,想要在花樣游泳節目中還原頗具歷史威嚴的秦兵馬俑,這並不容易。

  不過,她認為在洛杉磯奧運會備戰周期,作為巴黎奧運會花樣游泳項目全部金牌的包攬者,中國隊必須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作品去開啟衛冕之路。“新節目應該體現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張曉歡説。

  於是,她就從張藝謀導演的《無界·長安》以及秦文化主題演藝《赳赳大秦》中,借鑒了許多創作靈感和中國的舞蹈元素。屬於西安的厚重歷史,順利為競技體育“賦能”。

  體育産業應賽而興

  近日,設在西安馬拉松賽全程馬拉松項目終點處的馬拉松博覽會,繼去年後又一次如約而至。業內人士分析稱,與前幾年相比,如今的西安馬拉松對外展示了更多的城市文化內容,獨特性、獨立性較以往更強。

  “去年,我們增加了西馬盲盒、西馬禮盒,馬拉松博覽會上幾萬件這類産品很快被一掃而空,做文創的公司也迅速出圈。”西安市體育局局長馬銳説。

  圍繞斯諾克明星球員的卡通形象,今年世界斯諾克西安大獎賽的主辦方特意設計了T恤衫、馬克杯、撲克牌等諸多文創産品。讓斯諾克球迷不僅能在西安見證精彩賽事,還能把和自己偶像相關的文創産品帶回家。比賽期間,一件印有所有明星選手卡通形象的帽衫,引發了丁俊暉、墨菲等選手的興趣,在猜出多個卡通形象代表的選手姓名後,他們興奮地在帽衫上簽名留念。

  通過舉辦國際高水平體育賽事和多項目、長周期的群眾比賽,西安近年來形成了一批體育消費新場景,利用域內豐富的科教資源,帶動了一批體育企業在千年古都“落地生根”。數據顯示,規模以上體育産業企業由2023年初的6家,增加到今年年初的13家。

  “去年的西安馬拉松和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總決賽,直接拉動消費(共計)3.2億元。(去年)我們發了490多萬元的體育消費券,帶動體育消費超過3000萬元。2024年,西安市成立了體育産業協會,現有200多家成員單位。這對西安體育産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馬銳説。

  跟着賽事去旅行

  今年9月3日至9日,2026年亞足聯U23亞洲盃預選賽D組比賽在西安舉行。“龍之隊”球迷會會長簡滿根説,為了給中國隊加油助威,“龍之隊”從陜西省外趕來了1000余名球迷,其中有約300名球迷從3日中國隊首場比賽起,在西安一直待到9日中國隊0:0戰平澳大利亞隊、獲得U23亞洲盃正賽資格那天。

  觀賽之餘,“龍之隊”組織部分球迷到訪黃河壺口瀑布、秦兵馬俑等風景名勝。圍繞着賽事組織者推出的“情滿長安跟着賽事去旅行”品牌活動,不少西安本地球迷也享受到“觀賽大禮包”“票根優惠”等特色增值服務,在當地優選的220余家景區、酒店和老字號特色餐飲“打卡”。

  數據顯示,這項賽事吸引到的球迷中,有25.7%(2.3萬人次)來自陜西省外。前兩場賽事的文創和餐飲銷售金額達65萬元。賽事給西安帶來直接收入超5000萬元,拉動消費超2億元。

  考慮到近年來賽事流量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城市“聲量”、旅游“留量”、經濟“增量”,為進一步傳播賽事文化內涵、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西安今年以來持續打造“情滿長安”特色旅游品牌,創新搭建複合型消費場景,跨界聯動“文旅商體展”多元業態。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情滿長安”系列活動撬動消費規模超7.93億元。

  西安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接下來,西安還將深挖歷史文化資源,“以賽為媒,城市為窗”,真正讓“體育競技場”成為“城市會客廳”,搭建“賽事+文化”“賽事+旅游”等多業態場景,並通過“頭部賽事引領、自主品牌培育、社會力量補充”的多層級、多元化協同,形成覆蓋國際頂級賽事、自主特色品牌及群眾體育活動的完整生態,進一步擦亮“世界人文之都”城市文化品牌,推動城市形象、文體産業和經濟發展多方共贏。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