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8日電 題:文博賦能與新消費破圈彰顯中國黃金周文旅經濟活力
新華社記者駱飛
國慶假期即將結束,位於貴州遵義市的遵義會議會址仍熱度不減。十月的陽光熾熱而溫暖,映照着這棟青磚灰瓦的小樓,莊重感撲面而來。
清晨,會址前形如“V”字的“勝利樹”下早已聚集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這棵歷經風雨的老槐樹,靜靜見證着紅軍長征史上的偉大轉折。
10月8日,小朋友在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會議陳列館參觀。新華社發(袁福洪攝)
遵義會議紀念館內,全息投影正重現會議召開的關鍵時刻,引得游客紛紛駐足。“以前帶孩子看紅色展館,他總覺得像‘讀説明書’,這次能‘站’在會場裏聽講解,紅色歷史更生動。”來自四川的游客董祥説道,身旁10歲的兒子聽得入神。
距離紀念館不遠的偉大轉折劇場內,大型長征文化沉浸式演藝《偉大轉折》同樣吸引人。演出打破傳統舞&邊界,“敵機轟炸”的音效與燈光交織,讓廣東游客陳曼曼攥緊手心。
紅軍小戰士犧牲的場景令游客落淚,有游客説:“終於明白課本裏的‘英勇’是什麼模樣。”演出結束後,眾人揮旗高唱《歌唱祖國》,抒發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10月8日,游客在天津平津戰役紀念館瞻仰烈士名錄墻。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國慶假期,為了拓展文旅消費,遵義還推出豐富文創産品。在紀念館出口的文創區裏,430餘款産品吸引游客選購,讓紅色記憶可觸可及。
紅色文博的火熱並非個例。從革命聖地到知名博物館,文博場館持續賦能文旅發展,成為假日消費的“流量入口”。
千里之外的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10月1日起正式對觀眾開放。在神武門展廳,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他們在展出的100余件(套)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之間游覽,認真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歷程。據了解,這幾天,故宮博物院門票銷售均達每日上限。
此外,杭州西湖等文化旅游景區、場所游客激增,人們成群結隊體驗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産。
國慶黃金周期間,新消費破圈也在多地古鎮、市集上演。在貴陽青雲市集,創意小店、手工藝品與無門票的路邊音樂會相映成趣,吸引大批年輕人。截至10月7日,青雲市集累計接待游客139.8萬人,旅游收入達2089萬元。
安徽徽州古城的夜幕下,數百盞魚燈沿青石板路巡游,燈影流轉間盡顯千年古城的浪漫。當地一糕餅店店員&&,假期日均營業額從平日幾百元提升至數千元,不少游客還將特産作為伴手禮帶回家。
10月6日,游客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石塘鎮賞景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丁銘華攝)
“夜經濟”為假日消費注入新動能。赤水市“老城記憶”街區中,點亮的古城墻吸引游客漫步,“陳豆花”等老字號餐館前常排起長隊;重慶洪崖洞則在火鍋的熱辣與璀璨的燈火中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
中國商務部發布消息顯示,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改善型服務消費逐漸成為中國主導型消費。去年,中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同比增長9.8%。
文旅活力的迸發,離不開政策與市場的協同驅動。國慶黃金周前夕,2025年中國國慶文化和旅游消費月主場活動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各地計劃舉辦超2.9萬場次文旅活動,發放超4.8億元消費補貼,強化文旅多領域聯動,為人們帶來更多元、實惠的出游體驗。
10月1日,游客在貴州省遵義市烏江寨景區觀看“紅旗禮獻”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袁福洪攝)
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産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圍繞“雙節”,各地持續推出游歷山河、中秋團圓、親子游樂、夜間消費等優質産品供給,並鼓勵熱門文博場館、景區延長開放時間,優化預約方式,推出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文商旅體融合活動滿足消費新需求。
國慶期間,不少地方打出促文旅消費“組合拳”,積極釋放假日經濟潛力。
四川推出“秋景攬勝、秋味尋鮮、秋趣賽事、秋影打卡、秋韻徒步、秋俗體驗”6大主題、1300場文旅消費促進活動;河南拓展“一老一小”等新增長點,推出“全省一碼通”年票;浙江發放文旅惠民卡,開展“機票門票即消費券”活動;廣東啟動金秋文旅消費季,投放2000萬元消費券……一系列舉措推動文旅消費逐漸從“打卡式”向“深度體驗式”轉變。
來自中國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國慶假期前半程,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再創歷史新高,累計出行人數約12.43億人次,日均超過3.1億人次。
業內人士&&,從相關數據不難看出,文博賦能與新消費破圈正不斷激發中國黃金周釋放經濟活力。同時,立足於政策精準引領與市場創新協同,中國不斷推動文旅消費高質量發展。
“服務消費一頭連着經濟、一頭連着民生。我們將支持地方創新多元化服務消費場景,培育‘旅游+’等融合消費場景。”在日前舉辦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孔德軍説,中國還將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