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醬油湖”到“候鳥天堂”:烏梁素海的綠色蝶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8 20:18:13
來源:新華網

從“醬油湖”到“候鳥天堂”:烏梁素海的綠色蝶變

字體:

  這是6月4日拍攝的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志鵬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8日電(記者趙澤輝)遊船穿梭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海鷗翩翩起舞,游客們紛紛舉起相機記錄這難得的美景。國慶假期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梁素海迎來大批游客。

  烏梁素海,這個蒙古語意為“紅柳湖”的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總面積293平方公里,是19世紀中期黃河主河道南移後形成的河跡湖。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湖內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一度惡化為劣五類。

  “小時候湖水隨便喝,水可好了。大約20年前,水不行了,造紙廠、化工廠都往裏排污水,湖水就跟醬油一樣,隔着河岸很遠就能聞到臭味。”從小在湖邊長大的66歲漁民劉廣孝回憶起這片“塞外明珠”生態變化的歷程。

  近年來,內蒙古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系統治理。隨着治理不斷深入,烏梁素海治理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治流域”轉變。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自2018年啟動以來,累計投資數十億元,實施生態補水、點源、面源和內源污染治理。在上游,100多萬畝烏蘭布和沙漠得到綜合治理,有效阻擋了泥沙流入黃河。同時,流域範圍內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和污水管網建設全面推進,基本解決了點面源污染問題。

  經過多年治理,烏梁素海整體水質已由劣五類穩定提高到五類、局部優於五類。水面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約4米。為了持續改善水質,近年來當地年均從黃河向烏梁素海補水5億立方米,對生態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環境改善後,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烏梁素海成為“候鳥天堂”。劉廣孝説:“現在有好多水鳥,過去我們都沒見過,去年還發現了火烈鳥。”據統計,目前烏梁素海已有魚類29種、鳥類264種,每年開春後都會迎來大批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包括斑頭秋沙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6月4日,一隻白鷺飛過烏梁素海。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劉廣孝説:“現在鳥不怕人了,我們的保護意識也提高了很多。過去快艇一跑完一股臭味,現在沒有了,而且人們都能下水游泳,前一陣子還舉辦了游泳比賽。”

  生態治理帶動了整個流域的綠色轉型。為解決漁民就業問題,當地將原漁業公司職工進行分流安置:一部分安排到旅游項目,一部分從事公益性護湖工作,一部分參與菌包生産等産業。

  烏梁素海天星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海振介紹,景區現有14個旅游項目,年收入約1000萬元,帶動就業150多人,旺季單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多人。“我們選擇的都是不破壞生態的項目,比如小船都用電,沒有污染也沒有噪音。”馬海振説。

  治理成效也催生了新的産業形態。積葭科技董事長張丙坤帶領企業將烏梁素海的蘆葦變廢為寶,每年收購約6萬噸蘆葦製作環保建材,2024年産值達到1.7億元,收購價格從去年的350元/噸提升到今年的400元/噸。積葭科技在當地的工廠直接提供150個就業崗位,95%的僱員為當地人。

  蘆葦收購對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改善發揮着重要作用。“蘆葦必須要年年割,否則第二年就長不好。”張丙坤解釋説,如果蘆葦不及時收割,冬季會在湖中腐爛,産生內源污染,影響水質。通過企業收購利用,既解決了蘆葦滯銷問題,又有效減少了內源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