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振坤、卜寄傲
黑龍江一位姓陶的老闆最近有點煩:他花5萬元“坑位費”請了一個“千萬粉絲”網紅帶貨自家啤酒,又主動讓出20%銷售佣金,結果最後只成交了1單。
“5萬元坑位費”“千萬粉絲網紅”與“1單成交量”的鬧心反差,像一根尖銳的針,不僅刺傷了陶先生的心,也戳破了裹着流量神話的帶貨網紅的虛假泡沫。
網紅直播帶貨,直觀、高效,直接將流量轉化為銷量。少數網紅和直播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故意設置“流量陷阱”,將“觸網”不深的小商戶當成“韭菜”收割,引發大量矛盾糾紛,破壞網絡生態,給行業發展蒙上陰影。
河南商丘的薛先生告訴記者,今年8月,他與一名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合作銷售運動鞋。這位網紅的商務人員承諾:降價至69.9元必爆單、保底售出2萬雙。
看了網紅本人的授權視頻和之前的直播數據後,薛先生信心滿滿地支付了5萬元“坑位費”,並按要求備足上百萬元的貨品。讓薛先生驚掉大牙的是,直播結束後,實際僅成交58雙,不足對方承諾量的0.3%。
黑龍江啤酒經銷商陶先生遭遇的就是這種情形。千萬粉絲網紅承諾:“直播5到8分鐘”“售出6000至8000單啤酒”。陶先生支付了5萬元“坑位費”和20%的佣金,最後的結果是直播僅僅持續了90多秒,最終真實成交也只有1單。
面對薛先生、陶先生的不滿和退費要求,網紅的商務人員以“合同未承諾銷量”進行搪塞,而“千萬粉絲網紅”乾脆稱,“不保單不保量,僅收出場費”“有問題請找第三方中介公司解決”。
目前,薛先生、陶先生正和有同樣遭遇的商戶一起,與有關部門&&溝通,同當事網紅和網紅商務方面接洽,積極維護權益。
市場監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2315&&接收直播帶貨投訴舉報40.2萬件,同比增長19.3%。其中,短視頻類直播&&的投訴舉報,更是飆升48.8%。
薛先生至今困惑不解的是:簽約之前對方展示的帶貨數據明明很亮眼,網紅給自己帶貨時直播間的在線人數有“10萬+”,顯示也“熱賣”了上千單。為何自己的實際銷量與簽約前展示的帶貨數據如此懸殊?
熟悉網絡帶貨的人都知道,一些亮眼的數據並不可靠。網紅的“千萬粉絲”,可能只是花錢購買的死粉;直播時的在線人數,可能是“水軍”服務或技術手段的結果;熱賣了“上千單”,或許只是&&統計的鏈結點擊人次;成交數據當中,有不少下單後又迅速退單……
一些急於打開銷路的中小商戶,往往對網紅和機構方面出示的數據並不具備識別能力。面對“千萬粉絲”“過往爆款”等光鮮數據,容易被“流量神話”迷惑。而個別網紅和機構,正是利用這種信息差,誘騙中小商戶簽下明顯存在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帶貨合同。
我國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也明確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不得虛構或者篡改交易、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等數據流量造假。
購買虛假粉絲、操控直播數據、雇傭團隊刷單等行為,不僅違背商業誠信,更觸碰法律紅線。
直播帶貨&&理應守好數據流量的審核關口。進一步完善技術服務,讓直播頁面展示的數據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市場需求,更加具體易懂,為直播帶貨合同提供可信可靠的數據支撐,為行業發展夯實數據底座。
相關部門要因應市場變化,瞄準行業亂象針對性&&管理辦法,完善直播電商監管制度,同時加強指導監督,嚴格執法檢查,對缺乏誠信的虛假宣傳、數據造假等行業亂象重拳出擊。
作為商家也要理性看待直播帶貨,破除“流量迷信”。選擇合作對象時不僅要看粉絲量,更要考察過往帶貨的真實效果和用戶評價,並將涉及自身權益的關鍵內容明確寫入合同,減少口頭約定帶來的風險。
直播帶貨是新業態,但本質還是商品交易,離不開誠信的核心原則。唯有監管不缺位、&&有擔當、行業守底線、商家明理性,才能讓直播帶貨擺脫“流量陷阱”困擾,真正發揮連接供需、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
策劃:令偉家
統籌:何險峰、李代祥、劉雅萱
記者:劉振坤、卜寄傲
題圖漫畫:潘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