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丨分量最重!5年間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近百萬億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2 20:06: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鮮報丨分量最重!5年間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近百萬億元

字體: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分量最重!5年間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近百萬億元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申鋮

  投入近100萬億元,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

  “國家財政賬本裏,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財政部部長藍佛安1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鄭重地説。

  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衞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在民生領域真金白銀大規模支出,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用藍佛安的話説,“不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民生保障”。

  2025年5月28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鄆州街道大樊莊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建檔立卡特困老人樊西見(左一)、侯愛菊服務。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織密“保障網”,突出更加公平。

  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超過10.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3.27億人,領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眾超過4500萬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藍佛安説。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範圍越來越大,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國農村、城市低保標準均提高20%左右。

  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我國還創新建立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十四五”時期共安排資金2.59萬億元,全力幫助人民群眾抗災救險、恢復生産和生活。

  ——調準“天平碼”,突出更加均衡。

  推動城鄉、區域之間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是我國在“十四五”時期民生領域財政投入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時期,我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資源傾斜,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由2021年的1.9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9.6%。

  藍佛安介紹,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齊。截至目前,我國50多萬個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比例達到90%以上。

  同時,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提升。例如,支持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6萬個,幫助城市困難人群實現“住有所居”。

  2024年5月9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黑水河鄉佃戶營村附近拍攝的改擴建竣工通車的鄉村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拓寬“滴灌渠”,突出更加普惠。

  教育和醫療,是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要民生問題。

  “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加大投入,積極促進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擴容下沉。

  在教育方面,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0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約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

  “剛剛開學的秋季學期,又免除了幼兒園大班的保育教育費,預計惠及1200萬兒童。”藍佛安説。

  在醫療方面,“十四五”期間,累計安排資金超800億元,支持臨床重點專科和區域醫療能力建設,強化多層次衞生健康人才培養,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打造“幸福圈”,突出更加可及。

  更好滿足多樣化、家門口的民生需求,這也是“十四五”期間財政民生投入的重要內容。

  藍佛安説,“十四五”以來,積極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人次達5.6億,減少群眾墊付資金5900億元。

  民生冷暖,枝葉關情。探索居家養老、托養照護等服務模式,支持開展老舊小區適兒化、適老化改造,支持近5萬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財政民生投入於細微處見真章。

  5月29日,天津南門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改造翻新後的慶有西裏社區。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民生福祉沒有終點,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展望“十五五”,藍佛安説:“做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財政資金就重點投向哪;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在哪,財政政策就往哪發力。”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