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數據是觀察經濟運行態勢的重要工具。《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獲悉,二季度,我國消費、投資、工業生産、企業經營等多領域高頻數據繼續改善。其中,線下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長25.5%,主要家電品類網絡零售額同比上升28.0%;重點領域投資持續發力,全國項目中標金額環比增長23.4%;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初創企業、技術創新型企業經營活力指數同比分別增長38.3%、28.2%。
“以舊換新”帶動消費熱潮 多指標彰顯內需潛力
隨着盛夏來臨,各地打造的主題集市、夜市等迎來消費熱潮,暑期旅游也進入旺季,帶動夏日消費潛能加速釋放。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二季度線下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長25.5%。從整個上半年來看,這一數據同比增長18.9%。
餐飲、住宿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的持續改善尤其令人關注。二季度,生活服務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長13.2%,其中休閒娛樂業、餐飲業、住宿業同比分別增長28.1%、9.5%、7.3%。上半年,生活服務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長15.7%,其中休閒娛樂業、餐飲業、住宿業同比分別增長47.4%、12.0%、5.5%。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大數據分析處處長楊道玲介紹説,今年以來,在“國補”加持下,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掀起熱潮,對增強消費活力發揮了關鍵作用。據監測,在“以舊換新”帶動下,二季度主要家電品類網絡零售額同比上升28.0%,上半年同比增長14.9%,其中6月更是同比增長36.1%,延續了今年以來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與此同時,重點領域投資也在持續發力。國家信息中心監測分析招中標數據顯示,1月至6月,全國項目中標金額同比增長23.3%,其中二季度全國項目中標金額環比增長23.4%,同比增長37.7%。經濟大省繼續發揮“挑大梁”作用,二季度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四川等省的項目中標金額佔比合計超四成。
展望下半年,專家&&,內需尤其是基建托底經濟的必要性上升。由於資金來源仍然充裕,投資項目不斷擴充,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
“從項目來源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102項重大建設項目將會加快推進。此外,今年還將用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沿長江交通基礎設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高標準農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從資金來源看,下半年新增專項債還剩超2.2萬億元規模,超長期特別國債下半年還剩餘7450億元發行空間,總體可用於基建投資的資金規模將超過上半年。”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説。
外貿“搶出口”效應增強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凸顯
從外貿數據來看,“搶出口”效應增強。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6月我國至美東、美西航線的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分別環比大幅上升37.6%、29.9%,增速較5月提高32.3個和19.6個百分點。
“上半年,美國關稅政策擾動之下,我國出口以強大韌性抵禦住了外部不確定性。戰術上,我國把握時間窗口,啟動‘搶出口’‘搶轉口’;戰略上,推動貿易夥伴多元化。”溫彬説。
宏觀數據顯示,5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7%,其中出口增長6.3%。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我國外貿多元化發展下,對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持續增長;儘管部分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有所放緩,但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産品出口擴大。這些因素都支撐了貿易增長,也體現出我國經濟規模超大、産業體系齊全、綜合競爭力強的優勢。
展望下半年,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中國出口雖仍有可能繼續承壓,但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如各國群起抵制可能迫使美國延長關稅豁免期等。
溫彬&&,下階段,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以多元市場為支點、以産業出海為通道、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外貿戰略新格局,全面增強外部衝擊下的抗壓性與主動性,在全球經貿秩序重構中爭取更大發展空間。
工業生産總體穩定 創新動能加速釋放
從生産端看,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二季度我國工業生産總體穩定,創新動能加速釋放。
工業園區生産熱度指數平穩上行,二季度同比增長21.2%,上半年同比增長15.8%。其中6月同比增長22.2%,生産活力維持在高位。
用工熱度溫和上升,基於代表性工業城市招工數據構建的工價指數二季度同比增長1.9%,其中6月同比增長4.0%。
數據還顯示,二季度初創企業、技術創新型企業經營活力指數同比分別增長38.3%、28.2%,上半年這一指數則分別增長29.8%、24.0%,增速維持高位,反映初創型與創新型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活力迸發。
“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連平説,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力度培育新質生産力,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等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迅速,在智能手機與消費電子、智能製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精度與廣度逐步提升。
“未來,我國將持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年陸家嘴論壇上,監管層釋放了將會繼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等積極信號。從創設債市科技板、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等角度來看,政策支持力度仍在加大。”溫彬説。(記者 汪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