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20 10:14: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國極地裝備産業鏈建設正有序推進

字體:

  極地裝備是認識極地、開發極地、利用極地的基礎保障和重要載體,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記者從2023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2023年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2023航空航太航海國際工程技術論壇--極地工程裝備技術分論壇了解到,我國極地裝備産業鏈的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發布重型破冰船規范 研發冰載荷倣真軟件

  極地開發、裝備先行、標準引領。重型破冰船是標誌性重要極地裝備,12月5日,在2023年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上,中國船級社發布了《重型破冰船規范》,這是全球首部重型破冰船專用規范。

  據介紹,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將建造重型破冰船。中國船級社聯合業界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制定了重型破冰船專用規范,以指導未來我國重型破冰船的設計與制造。《重型破冰船規范》包括通則、結構要求、推進功率、機械裝置、船舶轉向係統與設備、基于操作場景的冰載荷直接預報等多個方面。

  在展覽會上,中國船級社、大連理工大學和北京數位易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還共同發布了船舶結構冰載荷高性能計算分析軟件COMPASS-ICE-SDEM,這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極地裝備結構冰載荷數值倣真軟件。

  據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季順迎教授介紹,這款軟件具有豐富的極地復雜冰況環境模擬功能,可實現平整冰、冰脊、冰山、碎冰等多種冰況下,船舶直行、轉向、尾向、斜向和淺水等多種冰區操作模式下,對局部冰壓力和整體冰阻力可進行數值計算。

  同時,該款軟件還具有豐富的前後處理功能,採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可實現冰阻力時程、冰壓力雲圖、航行狀態等計算結果同步直觀顯示,已在我國“雪龍”號和“雪龍2”號科學考察船的極地科學考察中進行了實地驗證。軟件具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産權,突破了冰載荷倣真的“卡脖子”問題,累計獲得30余項軟件著作權,在極地船舶與海洋平臺結構的動力學分析中,體現出了優異的計算精度,未來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搭建高端對話合作平臺 成立遠東防寒實驗室

  12月7日,我國極地科技和裝備領域的重量級專家匯集上海,共同召開了航太航空航海國際工程科技論壇--極地工程裝備技術分論壇。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長盧霖説:“我們主動搭建這個極地高端對話與合作平臺,是希望業內專家一起探討涵蓋極地戰略需求、極地重大裝備、極地關鍵係統、極地基礎共性技術等在內的極地新裝備新技術,發揮專長、共用智慧,在更大的范圍聚勢匯能,形成協同創新和互利共贏的發展態勢。”

  他認為,面向未來,包括極地在內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極地多冰、低溫、高緯度、生態脆弱等特殊環境,為我國開展極地新裝備研制、新技術突破、新規范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需加強極地廣域進入、長周期考察、常態化航運等新一代裝備技術建設,以高水準的極地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支撐落實“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雙碳承諾”和高品質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等時代需求。

  作為我國極地裝備研發的引領者,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的“向陽紅10”號曾參加了我國首次南極考察;研發設計的“雪龍2”號已完成4次南極和2次北極考察,目前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該所技術人員也多次參加我國極地考察。

  在論壇上,第七〇八所和中國船級社還共同成立了“遠東防寒實驗室”。該實驗室是依托極地相關研究專項建設的、國內首個可模擬低至-70℃極地環境的試驗係統,為國內在裝備極地環境適應性、低溫性能試驗驗證、防寒設計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産業應用,提供重要試驗條件支撐。同時,第七〇八所將依托“雪龍2”號南北極科考航次,聯合國內各方力量,進一步結合極地原位採樣、原型測量等研究,持續提升在極地海冰、低溫等多要素環境對裝備影響機理的研究水準。

  呼吁盡快立項建造重型破冰船 加快極地裝備産業鏈建設

  近年來,我國極地裝備與技術取得了長足進展。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碩仁在2023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介紹,我國南極昆侖站、南極泰山站和“雪龍2”號破冰船等極地重大工程項目已相繼完成建設,正在建設羅斯海新站;南極冰蓋調查、生態調查和保護、空間環境探測、極區海冰變化等一係列極地觀測監測業務和科學研究計劃持續推進。國內眾多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機構以及企業深度參與,初步形成了數個具有優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團隊,部分技術已初步具備工程化、轉移轉化和産業化條件。

  但整體而言,我國現有極地工程技術能力還不能滿足重大工程的高品質建設要求,難以支撐國家極地戰略的全面實施;較美國、俄羅斯等南極強國,我國極地工程技術與裝備水準還存在不少差距,極地認識、保護、利用的能力存在技術短板。

  據悉,為了解決我國在極地工程技術研發方面缺乏面向國家戰略目標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等問題,自然資源部已成立了極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聚集國家極地技術工程化研發的戰略力量,實施協同創新和滾動發展,推動極地工程技術與裝備的創新發展。

  專家們認為,重型破冰船是發展我國極地事業必不可少的“大國重器”。目前,美國有重型和中型極地破冰科考船4艘,還計劃新建3艘覆蓋全極圈的重型科考破冰船;歐盟各國共擁有9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極地科考船。而我國僅有兩艘在極地實際運作的破冰船,數量嚴重不足。

  重型破冰船的建造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從國外的建造歷程看,項目從啟動到建成一般需5年至10年。專家們呼吁盡快立項建造我國的重型破冰船,以此為牽引,加快我國極地裝備産業鏈建設。(記者 張建松)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3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