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假肢難以滿足殘障人士的日常需求,當腦機接口技術還停留在大眾的想象之中,強腦科技創始人兼CEO韓璧丞帶着對大腦奧秘的探索執念,用十年光陰打磨智能倣生手,讓“意念控手”從科幻走進現實。

《時代摘要》第三季,走進強腦科技,對話創始人兼CEO韓璧丞,聽他講述智能倣生手背後的技術攻堅,見證科技向善如何為萬千家庭帶來希望。
為“向好改變”,棄科研捷徑赴創業之約
在腦機接口技術尚未普及的2015年,韓璧丞做出了一個關鍵選擇——從學術科研轉向創業實幹。這一決定,源於他對科研價值的深刻思考。“很多神經科學研究雖重要,卻離日常生活太遠,可能百年後才能影響現實世界。”韓璧丞坦言,每個人的生命有限,他更想做能讓人們快速、猛烈發生向好變化的事。
這份初衷,始於2011年的一次科研發現。當時在美國實驗室工作的他,偶然察覺到一個神奇現象:人們無需真實接觸,僅憑想象就能在大腦中生成花香、茶香等感知。這讓他對大腦産生了濃厚興趣,隨後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神經科學相關博士,深入研究腦機接口技術。

2015年,得益於學校對創業的鼓勵,強腦科技正式成立,英文名“BrainCo”源於“brain computer interface”(腦機接口),直白傳遞出核心使命。“那時候還沒什麼人做腦機接口,這個名字也比較好註冊,現在幾乎不可能了。”韓璧丞的話語裏,藏着對行業先機的敏銳捕捉。
這與摘要酒堅持守正創新,不隨波逐流的理念不謀而合,唯有錨定核心方向、拒絕“抄近路”,才能在各自領域站穩腳跟。

十年磨一劍,解鎖“意念控手”新可能
手,作為人體最複雜的運動器官,成為韓璧丞團隊的攻堅焦點。“我們花了七八年時間做一款手,因為手是大腦控制最複雜的部分,也是殘障人士最急需的功能載體。”這款凝聚心血的智能倣生手,看似簡潔卻內藏玄機——內置6個精密電機,每個電機可調節不同角度,能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動作姿勢,適配日常生活的多樣需求。

“它非常複雜,極其複雜。”面對“器件看似不複雜”的疑問,韓璧丞反復強調。一代倣生手重量約500克,與普通人手重量接近;二代産品減重至300多克,更顯輕巧靈便。
浙江人倪敏成的體驗,讓技術價值變得鮮活可感。作為雙手截肢的體驗官,他從2019年起便開始使用這款智能倣生手。“戴上去之後就能按照自己想的去控制,左右手可以同時或先後控制,手指還能單獨操作,大拇指還有旋轉自由度。”倪敏成現場演示了抓取、寫字等動作,靈活度令人驚嘆。

從陌生到熟悉,是人機相互適應的過程。“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我會預判延遲,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延遲的感覺。”倪敏成説,有了這雙手,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很多事情不方便”,到如今能獨立做飯、拿取物品,甚至練就了工整的書法:“生活質量從三四十分提升到了及格線以上。”現場,他還為節目寫下“新華網”“時代摘要”字樣,贏得陣陣掌聲。

領跑之姿:從“杭州六小龍”到民生賦能者
如今的強腦科技,躋身“杭州六小龍”之列,成為中國前沿科技企業的代表。談及這份認可,韓璧丞有着清醒認知:“杭州的創業環境特別好,人才聚集,讓海外歸來的我們沒有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包括強腦科技在內的六家企業,都有10年以上的積澱,“創始人都在一線帶隊研發,大家聚在一起只討論技術問題”。

在技術落地層面,團隊持續優化用戶體驗。“目前給沒有手的殘疾人裝假肢,一天時間就能讓他完成基本操作,恢復日常生活。”韓璧丞介紹,若要完成寫字、彈鋼琴等複雜操作,雖需更長時間訓練,但核心是讓技術越來越貼近用戶需求。
面對競爭,韓璧丞始終保持危機意識:“危機感一直都在,別人跑,我們得跑得更快。”這份底氣,源於對技術路線的堅定自信,更源於“解決實際需求”的産品初衷。“我們做的産品不是展示用的demo,而是要給成千上萬人使用的東西。”從適配不同殘肢狀況,到應對南北不同氣候環境,團隊始終在細節上打磨精進。

從在大學時的科研構想,到惠及殘障人士的實用産品;從十年前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的行業標杆,韓璧丞和強腦科技用堅守證明:實用創新之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卻是賦能民生的必由之路。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不僅改寫了人機交互的可能,更讓“科技向善”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爭上游,喝摘要”,新華網與貴州摘要酒聯合呈現的《時代摘要》第三季,正是以這樣的鏡頭語言,記錄中國企業從“技術探索”到“民生落地”的跨越,捕捉行業領軍者的時代思考,摘要中國發展向“新”的底氣與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