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藍手工班《中國宴》走進孔府菜:千年家宴搭建文明對話橋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9 09:38:26
來源:新華網

夢之藍手工班《中國宴》走進孔府菜:千年家宴搭建文明對話橋梁

字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曲阜孔府的朱門內,千年古訓化作餐盤裏的溫潤光澤。當新華網與洋河夢之藍手工班聯合打造的《中國宴》第二期踏足儒家聖地,孔府菜的詩禮底蘊與泰國的熱辣風味相遇,在刀工與香料間,鋪就了一條跨越湄南河與黃河的文明通途。

  一筷一匙皆載禮

  孔府菜大廚的案板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儒家箴言化作具象的味覺藝術。“陽關三疊”需將雞脯肉剁至泥狀,以白菜葉分層裹敷,經三次疊加成型,豬網油封炸後酥殼含鮮,恰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離愁疊韻。而“詩禮銀杏”更藏文脈——詩禮堂前千年古杏的果實經慢燉成琥珀色,呼應着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讓泰國駐華大使韓燦才由衷讚嘆:“每一口都是東方智慧的味道。”

  這場味覺對話中,孔府菜的禮儀美學與泰餐的香料哲學形成奇妙共鳴。禮官演繹的“一獻之禮”源自周禮,獻爵、祚爵、酬爵的三重儀軌,與泰國皇室宴席中“先敬長者”的禮儀傳統異曲同工。當孔府大廚呈上“金錢雞托”——以雞肉、蝦仁塑成古錢造型寓意豐饒,泰國廚師帶來的羅勒葉炒雞肉也暗藏巧思:羅勒的馥鬱與中式調料交融,正如韓燦才大使所言:“中泰美食在‘敬客’的內核上從未分離。”

  夢之藍手工班成為禮儀傳承的最佳注腳,當韓燦才在“三爵之禮”中舉杯,老酒的綿柔與孔府菜的溫潤相得益彰。

  中泰味語話共情

  “陽關三疊是菜嗎?”韓燦才的追問拉開文化解碼的序幕。當得知這道菜藏着送別友人的詩意,他笑着調侃“吃了這菜,朋友定然不捨離去”;而猜中“詩禮銀杏”時,他對“銀杏入藥養生”的解讀,更讓孔府菜的“藥食同源”理念與泰國“草藥入饌”傳統産生共鳴。這種互動恰似紐帶,讓《論語》智慧從文字化作可感的味覺體驗。

  中泰廚師的“技藝交流”更顯深意。孔府菜大廚展示“什錦葵花乾貝”的象形技法——以八寶餡塑成葵花造型寓意多子多福;泰國廚師則詳解羅勒葉的香氣秘訣,坦言“用的是中國廚房的常見調料”。韓燦才帶來的泰國食譜與孔府菜的典故手冊相互饋贈,正如他所言:“這不是比拼,是讓兩國民眾通過美食讀懂彼此。”

  泰國大使館提供的瓷盤成為點睛之筆:“瓷器起源於中國,在泰國演化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與孔府錫制餐具的“器以載道”形成呼應。當雙方以夢之藍手工班舉杯,韓燦才的感慨讓我們感嘆中泰兩國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從漢代‘漢之譯使’到如今的美食對話,中泰友誼早就在煙火氣裏扎根。”

  這場跨越山海的交流,以美食為媒、以美酒為介,讓中國文化的溫度傳到泰國。而夢之藍手工班與孔府菜的契合,也成了中國飲食走向世界的生動注腳。

  《中國宴》節目是一檔跨文化美食交流節目,由新華網和洋河夢之藍手工班聯合出品,節目以四位中國宴主理人與四位中國宴國際尋味大使雙向奔赴的形式,展現出尋味大使因美尋味,主理人以宴傳情,從而共同傳遞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中國價值觀。

  該節目以全媒體生態矩陣傳播,並在新華網財經頻道、新華網微信、新華網抖音號、新華網視頻號,以及海外社交媒體&&同步上線,讓世界領略夢之藍手工班與中國宴融合的獨特風采。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