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到糧倉,廣袤的大地躍動着豐收的旋律。作為“糧食的糧食”,肥料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達50%。每一粒飽滿的果實、每一片豐茂的作物,背後都藏着創新肥料精準補給的力量。

在新洋豐以“創新肥”夯實中國“豐收田”的征途上,有一群心懷熱愛、堅守擔當的奮鬥者。他們是田野間的“賦能者”,扎根家鄉沃土,用專業知識激活土地潛能,讓農田孕育豐産希望;他們也是生産線的“守護者”,緊盯每一組儀表、每一道工序,為農資安全築牢銅墻鐵壁;他們還是科研崗的“攻堅者”,深耕技術前沿,破解創新難題,讓“創新肥”的硬核力量持續滋養千里沃土,夯實中國糧倉。
開賽爾江·艾斯開爾:扎根鄉間田野 以專業贏得信任
夏末初秋,在新疆巴楚縣的果園裏,沉甸甸的蘋果挂滿枝頭。新洋豐南疆分公司巴楚和田小組業務員開賽爾江·艾斯開爾正為農戶提供施肥指導。2022年,這位新疆土生土長的小夥子,從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扎根田野,用所學知識助力當地農業發展。

進入新洋豐的第一年,他幾乎跑遍了巴楚縣的各個村。每到一處,他都蹲在田埂上與農戶嘮家常、看莊稼。在與農戶交流過程中,他不僅對農作物種植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發現了家鄉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少地區土壤鹽鹼化嚴重,有些地塊pH值達8.6,鹼性過高;同時,傳統種植模式效率低,亟需新的理念、技術和産品來改變現狀。這讓他堅定了想法:留在老家,用熟悉的語言和專業知識幫助家鄉人。
然而,新型肥料的推廣之路並不順利。當他向一位農戶推薦新型肥料産品,大爺直言:“我不用肥料,還是羊糞好。”開賽爾江發現,老輩人靠經驗種地,對新技術、新産品接受度不高,也很難信任業務員。

“要改變他們的觀念,必須用事實説話。”開賽爾江在村裏建起了示範田。他親自選種、施肥、管理,讓農戶直觀看到新方法種出的作物長勢;提供專業性建議,幫農戶解決種植中遇到的難題;組織農戶去工廠參觀,詳細介紹不同肥料的區別,比如有機肥與控釋肥的差異,以及控釋肥保水保肥的作用,還有中微量元素對改善作物品質的幫助。

在開賽爾江的指導幫助下,農戶漸漸打消了顧慮,用專業施肥技術種植的蘋果又甜又脆。如今,畢業三年的開賽爾江依然每天早出晚歸,奔波在田間地頭。他説:“我是農民的兒子,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只要家鄉人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在這裡,用所學知識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董尚軍:三十年守護 做化工生産的“眼睛衛士”
“晚上爬高塔,要上得去,也要下得來;白天修儀表,要拆得開,還要裝得攏。”這是新洋豐新合成氨廠儀表車間主任董尚軍的工作日常。在新合成氨廠,儀表用於實時監控合成氨生産中溫度、壓力、流量、液位、成分等關鍵工藝指標,捕捉關鍵數據,為生産調控提供依據。用董尚軍的話來説,“儀表是生産的‘眼睛’,‘眼睛’看不見,生産就要停。”

而儀表工們,就是這群“眼睛”的守護者,用日復一日的堅守,保障着企業生産的穩定運行。新洋豐新合成氨廠共有15000個儀表點,按照要求,這些儀表點必須每天巡檢。為了高效、準確地完成巡檢任務,董尚軍總結出了一套“望、聞、問、切”四步工作法。

在巡檢過程中,儀表工通過“望”觀察儀表的外觀、指示燈狀態等是否正常;通過“聞”辨別儀表及周邊是否有異常氣味,如燒焦味等;通過“問”向崗位操作人員了解儀表的運行情況;通過“切”觸摸儀表外殼感受溫度是否正常、檢查接頭等部件是否松動。這套工作法成為了儀表工們快速判斷儀表狀態的“利器”。

這背後,是董尚軍從青澀新人到技術骨幹的成長軌跡。1993 年,大學一畢業就進了廠的董尚軍成為一名儀表工。“那時候手腳比較笨拙,還容易緊張,但我就有一股韌勁,愛學習。”憑藉着這股韌勁,他逐漸成長為儀表班班長。儀表檢修重復、枯燥,三十年時光裏,一批批年輕人有留下的,也有離開的。董尚軍也曾有過動搖的時候,但每當面臨抉擇,他心裏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這個事總得有人幹。”
如今,那些留下來的年輕人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董尚軍的徒弟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作為老師傅,我要教給他們的不僅是技術,還有堅持和責任。”在年復一年的經驗積累中,這位老師傅也擁有了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和底氣,“心裏特別踏實”。

“回頭看這三十年,日子疊日子,簡單重復,但我一步都沒放鬆過。這些大大小小的儀表,我守了他們三十年,接下來的日子就要靠這些年輕人,這大概就是傳承的意義。”董尚軍的堅守,不僅守護了生産安全,更傳承了新洋豐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葉坤國:以執着為燈 照亮肥料研發之路
“大家過來看,成功了!”,在新洋豐研發實驗室裏,葉坤國拿着剛研發出的新型肥料,興奮地向同事們展示,“表面沒有毛刺,顆粒均勻,成品率很高啊!”。這一刻的喜悅,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探索。

葉坤國是新洋豐新型肥料與綠色農業研究所副所長,主要負責從生産工藝和産品設計角度研發新型肥料。在同事眼中,他是“技術百科全書”——無論是土壤檢測、作物營養,還是生産工藝難題,他都能給出專業解答。但葉坤國知道,産品研發是個慢功夫。

“即使讀了很多文獻,做了大量試驗,也可能依然沒有結果,我們只有慢慢磨。”他説,最快的研發項目用了8個月,最慢的則用了整整8年。為了了解農業一線需求,他經常跟着銷售團隊下田,觀察作物生長情況,和農戶交流施肥習慣。“作物如何生長?土壤真正需要什麼?農民怎樣施肥?這些問題藏在田野裏,也藏在農戶的經驗裏。”葉坤國説。

葉坤國把農戶的施肥習慣、土壤的真實需求都記在心裏,這些從田野裏找到的答案,成了葉坤國團隊破解研發難題的鑰匙。“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發思路,最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2015年,葉坤國帶領團隊解決高塔控失肥吸潮過快而不能種肥同播的問題,助力公司當年銷售高塔控失肥11.6萬噸;2023年解決用於滴灌的高塔硝硫基清液型顆粒水溶肥“清液型和防結塊”不能兼容的行業難題,在國內行業中顯著提高了新洋豐新型肥料技術含金量,創造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技術的真正價值不在實驗室,而在於能否走向田野,轉化成農民手上沉甸甸的收穫。”葉坤國始終堅信這一點。如今,他依然在研發路上不斷探索,成為新洋豐二次加工肥工藝百人計劃培訓導師,並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篇,為新洋豐的創新發展和農業現代化貢獻着自己的智慧。
從田野到生産車間,再到研發實驗室,三位洋豐人的故事,展現了新洋豐對土地的熱愛、對崗位的堅守、對創新的追求。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着新農人的責任與擔當。在新洋豐的發展藍圖中,還有更多這樣的奮鬥者,他們將繼續扎根崗位,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文/胡可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