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結尾,高適一句話直擊人心,讓人動容。那些跨越千年依然不朽的詩篇,承載着璀璨的盛唐文化,成為烙印在我們血脈深處的精神原鄉。就像電影裏“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闊畫面,亦如長江沿岸“酒香飄溢七百餘年”的醇厚綿長,詩與酒恰似兩條堅韌的絲線,始終纏繞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從未斷裂。
當盛唐月光照進千年酒坊,當李白“鬥酒詩百篇”的豪情與瀘州老窖千年釀藝隔空相逢,一場關於文化傳承的溫暖對話,正跨越歲月在時光長河中鋪展。

詩酒映盛唐:酒香承文脈
盛唐的詩,藏着金戈鐵馬的壯闊,裹着煙火人間的溫情。即便歷經千年,讀來仍似有酒香漫過唇齒,有月光灑滿衣襟。
而詩與酒,是中華文化中一對不可分割的“靈魂搭檔”。早在唐代,瀘州(時稱江陽)的釀酒業已頗為興盛,當地所産美酒也常成為文人墨客吟咏的對象。盛唐時期“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外交盛況中,酒更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媒介。西域客商與唐朝文人舉杯共飲,此時的美酒已超越單純的飲品屬性,化身為文明對話的“使者”,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杯盞交錯中,促進着情感的互通與文化的融合。
這份“以酒為媒”的傳統,在瀘州老窖身上得到了跨越千年的延續。其釀酒技藝源遠流長,可追溯至秦漢,興起於唐宋,於元、明、清三代逐步完善並定型,至今已傳承24代,擁有超過700年的釀造歷史。自1915年“溫永盛三百年老窖大曲酒”在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斬獲金獎以來,瀘州老窖的海外征程已走過110年。
承載着這份厚重的底蘊,瀘州老窖始終主動地擔當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以開放的姿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之橋。持續舉辦國際詩酒文化大會、“讓世界品味中國”全球之旅等高端文化交流活動,並攜手澳網、國際乒聯世界盃等國際頂級賽事,帶着融合中國花絲鑲嵌技藝的“品味中國年”宮燈系列作品亮相法國巴黎,不斷以新形式詮釋中國白酒文化的深厚內涵,這與盛唐時期以詩酒會友、廣納四海的胸襟一脈相承。如今,其産品銷售網絡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白酒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

當盛唐的詩酒情懷,與瀘州老窖傳承700年的國家級非遺釀製技藝,以及連續使用450多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相遇,兩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相互激蕩,展開一場關於“溫暖傳承”的對話。這流淌於詩與酒之間的文化生命力,正是“只要詩酒在,盛唐就在”的深刻內核——只要詩心不泯、酒香不絕,那份兼容並蓄、自信開放的盛唐氣象,便能夠跨越千年,熠熠生輝。
詩酒潤瀘州,詩情暖江陽
江陽一杯酒,詩文三百篇。瀘州自秦漢便以酒業聞名。韋莊筆下“瀘川杯裏春光好”,楊慎醉吟“江陽酒熟花如錦”,蘇軾邀月品酒於蜀南,司馬相如盛讚“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兩江環抱一城,酒意浸潤詩情,勾勒出瀘州千年不變的文化韻腳。
他們若是今日到訪瀘州,或許會為當下酒城瀘州的詩酒盛會而驚嘆! 10月31日至11月2日,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第九屆中國酒城·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在瀘州舉行。這場以“讓詩酒溫暖每個人”為核心的九年之約,以詩酒為舟,廣邀四海賓朋共赴盛會。
在本次“酒城講壇”上,馬克西姆·阿梅林從個人創作與文化根源出發,探討了詩人與土地之間深沉而溫暖的情感紐帶。他説“詩歌的地圖具有獨特性。”“描述自己的故鄉,完成故鄉的文學地圖,是詩人的責任” ,羅振宇以《詩酒山河,中國人的情感容器與精神地理》為主題,提出“真實世界永遠在人間,正如詩永遠在酒中”,認為在AI時代更需呼喚“酒神精神”的回歸——一種“在人間事中狂歡”的狀態,強調真實的人際聯結與溫暖的共在。還特別的提到:“瀘州是一座詩和酒撞在一起的城市,這是一個天大的緣分。一切都是人間,獻給瀘州城的思考。”

作為年輕詩人與策展人,祺白石的詩集《連綿起伏在擁擠的人世間》以“山下”“山中”“山頂”三部曲結構,映射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他的詩歌直指當代年輕人的迷茫、焦慮與內耗,成為許多人的“嘴替”與心靈慰藉。他通過手寫詩稿與親手繪製的插畫,讓詩與畫相互呼應,傳遞出“在人間游玩探索”的從容姿態。

“趕時間的人”王計兵,分享了他送外賣途中爬18層樓送錯地址後寫下“從空氣裏趕出風/從風裏趕出刀子”的瞬間。他將詩歌比作“苦澀生活裏的糖”,坦言:“如果説生命是空地,詩歌就是落在我空地上的一場大雪。它不能改變什麼,甚至讓路更泥濘,但它讓這片空白‘白得精彩’。” 他的創作始終扎根於勞動者的日常,用詩記錄外賣騎手等普通群體的悲歡,讓文學從煙火人間中自然生長。
這場講壇中,每個人——無論身份是文學家、青年詩人還是外賣員——均因詩酒而相聚,打破圈層與背景的界限,在杯盞與文字間構建起平等對話的場域。也為大家構建了一個短暫的、沉浸的詩意空間,與觀眾共同探討詩酒與生命的深層聯結。馬克西姆·阿梅林故鄉情懷、羅振宇的哲思、祺白石的青春詰問、王計兵的質樸深情,共同織就一幅“詩酒溫暖每個人”的生動圖景。

千年前吟咏“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而今天,瀘州以一場跨越九年的詩酒盛會,讓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能在詩與酒中尋得共鳴。這或許正是盛唐風流在當代最溫暖的延續。
詩酒聯世界:杯中共寰宇
當世界的目光聚焦瀘州,這座依長江而生、因酒香而名的城市,再次為世界斟滿了一杯融合詩情與江韻的文化佳釀。
中國、俄羅斯、古巴、秘魯等多國詩人、文學家、藝術家與翻譯家齊聚盛會,共同見證2025年度1573三大獎項的揭曉。俄羅斯詩人馬克西姆·阿梅林以“傳統的創新者”之姿摘得詩歌獎,其詩學融合古希臘羅馬傳統與現代風格;中國波蘭文學研究泰斗張振輝、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共同榮獲2025年“1573國際詩歌翻譯獎”,古巴音樂巨匠何塞·馬裏亞·比鐵爾,憑藉在當代音樂創作領域的卓著成就,榮獲2025年度“1573國際作曲家獎”。這不僅是一場藝術交流,更是一次文明互鑒的實踐,古老的詩句與濃厚的酒香在此碰撞,點燃了跨越文化背景的情感共鳴。

大會期間的酒城講壇、創作交流會與文化采風等活動同步展開,既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也為瀘州市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歷經九載耕耘,已開展超200場文化交流活動,已匯聚60余國詩人、徵集詩歌超50萬首,在2025年“中國濃香出海110周年”之際,推動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
從盛唐詩句中的詩酒豪情,到瀘州長江邊的千年酒香,再到今日大會的溫情相聚,詩與酒始終是中華文脈中躍動的靈魂,以獨特方式溫暖着每個人。
當人們奔赴瀘州,於詩酒間尋覓浪漫與慰藉,既能邂逅李白舉杯邀月的豪情,撞見蘇軾把酒問天的曠達,亦能在“外賣詩人”王計兵等普通創作者的吟咏中,照見平凡生活的光芒。這份溫暖而真實的情感聯結,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汲取文明薪火相傳的力量。而瀘州老窖遞出的這張“中國詩酒名片”,正如長江之磅礡、詩酒之醇香,讓世界觸摸中華文化的千年的溫度,感受情感背後迸發的時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