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穩産高産靠什麼丨科技強農糧滿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5 12:19: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糧食穩産高産靠什麼丨科技強農糧滿倉

字體:

科技強農糧滿倉

當前,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速構建,現代農業新質生産力蓬勃成長,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為保障糧食供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力量。

良田提質夯根基,科技創新增沃土。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科技創新支撐糧食豐收的堅實基礎。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脈,良田更是良種、良機、良法高效落地的先決條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抗災能力和綜合産能顯著提升。在管理方式上,運用遙感監測、物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動態評估土壤狀況,為科學種植提供精準依據。在土壤改良上,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鹽鹼地重點推進排鹽工程與生物改良,東北黑土區着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南方紅黃壤地區則主攻酸化治理與地力培肥。據統計,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産能提升約10%,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成為國家糧食安全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良種攻關破壁壘,科技自強固芯脈。種業突破是科技創新驅動糧食豐收的核心引擎。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其研發水平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四五”以來,我國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依託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前沿技術,成功培育並推廣了一批高産、優質、抗病、耐逆、適應性廣的新品種。目前,全國農田良種覆蓋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為自主選育,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種源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為糧食穩産增産構築了堅實根基。

良機融合提效能,智能綠色雙驅動。農機現代化是科技創新賦能糧食豐收的重要抓手。當前,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11億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5%,裝備結構持續優化,作業效率顯著提高。在技術融合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機裝備深度融合,北斗導航、智能控制、物聯網等技術廣泛應用於主流農機,全國配備北斗終端的農機設備達220萬台,植保無人機保有量超25萬架,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能灌溉等模式在主産區加速普及。在綠色轉型方面,農機裝備正向低碳化、清潔化方向邁進,通過提升排放標準、淘汰老舊機械、試點電動農機等措施,探索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同時,農機社會化服務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全程化、模式智能化、區域規模化、政策支持制度化的發展趨勢,增強了糧食生産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良法集成促轉化,示範帶動增效益。技術集成是科技創新助推糧食豐收的有效途徑。通過建立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集成模式,將科研知識轉化為生産方案,推動農業生産向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升級,既提升了小農戶的科技採納意願,也為糧食主産區構建了穩定高效的産能體系。近年來,我國持續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覆蓋上千個糧食主産縣,集成推廣了一批區域性、標準化技術模式,打造出一批高産穩産的示範樣板。

立足當前謀長遠,科技強農再出發。當前正處於“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歷史交會點,必須系統推進農業全鏈條創新,促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協同發力;聚焦生物育種、智慧農田等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科技要素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農業內生發展動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唯有讓科技深度融入農業生産全過程,才能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築牢大國糧倉。

(作者 劉江寧 辛穎穎 均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陜西楊凌:創新育種提産能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從挽救新中國糧食危局的“碧螞1號”到精準匹配的“定制芯片”,從黃淮麥區的品種主導到北方旱區的技術革新,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農業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融入廣袤田野,化為沉甸甸的豐收果實。

走進位於楊凌示範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史館,該校小麥育種的歷史如麥浪般層層鋪展。趙洪璋院士育成的“碧螞1號”曾創下單個小麥品種年推廣面積9000萬畝的紀錄;李振聲院士的“小偃6號”開啟了遠緣雜交育種的新紀元;再到“西農979”“西農511”三次入選國家優良品種,創新的火炬代代相傳。

西農小麥育種的創新步伐持續加速。2025年,12個新品種一次性通過國家審定,類型覆蓋半冬性、冬性、春性,在抗倒伏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這些為不同生態區“量身定制”的品種,豐富了我國小麥品種的多樣性,提升了産能潛力。截至目前,西農小麥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已達18億畝,為保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種源支撐。

在位於楊凌示範區五泉鎮官村的玉米試驗基地,西北耐密抗逆宜機收玉米新種質創制與應用項目現場,金黃玉米棒堆成小山,學生們仔細核對編號條碼,將對應編號網袋打開,取出玉米,量穗長穗粗,再數穗行數、行粒數,每個玉米棒都不放過。師生們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讓科研數據對接生産需求。正如學校玉米糰隊副教授朱萬超所言:“今年的播期乾旱、授粉期高溫乾旱、收穫期連續陰雨的極端天氣,對育種工作來説是挑戰,也是難得的數據積累,有助於篩選出經得住極端天氣考驗的新品種,為穩産增産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正是這樣嚴謹的科研態度,西農的玉米育種才譜寫出高産傳奇。薛吉全教授團隊培育的“陜單636”,作為陜西省首個適宜機械化籽粒收穫的玉米品種,與“陜單650”等系列品種共同破解了西北旱區玉米機械化收穫的難題,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機器一過直接收籽粒”。

“以前玉米成熟後要人工掰棒、晾曬,現在機器一過直接收籽粒,每畝能省200多元工錢。”定邊縣種糧大戶高海寬説,他靠着600畝玉米和配套技術年純收入達60余萬元。優質品種的成功選育與推廣,不僅提升了玉米單産,更推動了西北地區玉米生産方式的變革。

技術集成良種良法,釋放增産潛能。“好種子要有好技術托底,才能發揮最大潛力。”王東教授團隊的這一理念,在“噸半糧”高效栽培技術中得到了完美詮釋。該技術集成高質量耕播、精準水肥調控等關鍵環節,即使在2025年遭遇嚴重乾旱及倒春寒、高溫等多重逆境下,三原縣陂西鎮“噸半田”種植的“西農877”仍實現畝産775.1公斤,連續6年單産超700公斤,較傳統模式增産9.2%至18.9%,同時節水35%、節肥20%,每畝增收節支超200元。

針對陜北旱垣,西農團隊研發的“一增三改一防”技術模式,通過密植品種、緩釋肥、覆厚膜、機械化“四大技術”集成,使玉米畝産從500公斤躍升到900公斤至1000公斤。同時,培育的“陜單650”和“陜單660”分別於2023年和2025年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成為國家主推的苗頭型玉米良種之一。

將實驗室的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産力是農業生産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為此,楊凌示範區着力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打造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成立由院士專家領銜的種業、果業等8個産業創新中心,打造面向全國特別是旱區的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成效顯著:示範區技術合同交易額年均增長50%以上,123個動植物品種權實現交易轉化。

楊凌示範區建立了以小麥、玉米、油菜等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新增國審農作物新品種56個,13個(次)入選國家農業生産主導品種。通過連年舉辦新品種觀摩會、新建良種繁育示範推廣基地51.2萬畝,楊凌良種已推廣至國內23個省區和多個上合組織國家。

技術輻射效能不斷提高。楊凌示範區成立全國骨幹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動態優化350個推廣基地,開展耕地地力提升、數字農業等創新技術試驗示範,示範推廣面積達1.2億畝,年示範推廣效益超300億元。

近年來,楊凌示範區深入開展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在育種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上取得一系列引領性突破。例如,成功解析棉子糖調控玉米耐旱機理、創制耐旱育種新材料,發現全球首個小麥條銹病感病基因並成功應用於田間試驗等,為突破生物育種技術瓶頸、提高育種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撐。(本報記者 雷婷)

北京平谷:藏糧於技增收益

走進位於北京市平谷區的甘薯育苗博士農場,成片的甘薯葉在風中輕搖,腳下的沙質土壤松軟肥沃,埋藏着一季豐收的希望。農場負責人趙波俯身用鐵鍬扒開泥土,拾起幾塊剛挖出的紅薯——飽滿、紅亮、結實。

“在困難時期,甘薯是解決溫飽的‘救命糧’。如今,它成為‘致富糧’‘健康糧’。”趙波説。作為北京農學院副教授,趙波承擔着平谷甘薯産業的育苗技術指導任務。近年來,他帶領團隊在脫毒種苗技術上不斷攻關,培育出一批成活率更高、抗逆性更強、産量更高的甘薯種苗。2024年,農場成功生産脫毒試管苗11.2萬株,生産脫毒原種薯11萬斤,標誌着該農場從商品苗生産向上游種源研發戰略延伸。“這些脫毒苗不僅供應平谷本地,還銷往河北、新疆等地。”趙波説,把科技成果扎根到土地裏,就是把科研潛力轉化為生産力。

位於平谷區東部的夏各莊鎮賢王莊村,紅薯種植已有300多年歷史。西瓜紅、煙薯25號等“當家”品種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碼。賢王莊村黨支部副書記付興説,過去産品附加值不高,農田也出現較為嚴重的板結和連作障礙,對紅薯品質造成了很大影響。如今,村裏建立起從品種、育苗到深加工的産業鏈,實現了科技創新與産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糧食增産,種業是關鍵。甘薯只是平谷糧食安全版圖上的一個縮影。在王辛莊鎮大辛寨村的230畝大豆示範田裏,另一場“科技攻堅”正在展開。這裡種植的高油高産大豆新品種“中黃203”正在接受實收測産。按照13%的標準水含量計算,畝産達到545斤,創下了平谷區大豆種植的新紀錄。

糧食安全不僅在“種子”裏,也在“土地”上。近年來,平谷區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為戰略主線,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至2024年,全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4.79萬畝,其中已建成2.12萬畝,在建2.67萬畝。同時,平谷區組織17個涉農鄉鎮開展高標準農田調查評估,已儲備適宜建設面積1.92萬畝。

以“農業中關村”為牽引,平谷正打造發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産業落地的集聚區。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介紹,平谷區集聚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及市場化科研機構,搭建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空間和中試基地,形成農業科技集成的轉化&&;各村找到農業細分領域的發力點,培育主打産品,建設覆蓋全域的農業科技應用場景。

如今,平谷區緊緊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依託創新鏈發展産業鏈,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為創新源頭和核心動能,打造激發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實踐地。當前,平谷區與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達成深度合作,與300余家創新主體成為生態夥伴;落地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10個頭部企業研發中心;100余個博士農場吸引了10余位院士和400余位博士來創業。

“從源頭保障糧食安全,要強化科技創新。為此要培育抗旱、抗澇、抗蟲、抗病等新品種。還要加快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路衛紅介紹。數據顯示,從2021年至2024年,平谷區糧食收穫面積和總産量實現“四連增”。4年來,平谷區糧食收穫面積由8.87萬畝擴大至13.85萬畝,産量從4.25萬噸提升至5.71萬噸,超額完成各年度生産任務。

未來,平谷區將繼續集聚科技創新要素,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持續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路衛紅&&,一方面,平谷區將全力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圍繞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開展種業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開展一批種植作物新品種培育;另一方面,平谷區將持續提高耕地建設水平,保障糧食播種面積,實施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引導種植主體調結構、優布局、增效益,擴大特色經濟作物種植規模,一體化推進育苗、生産、加工等全産業鏈發展,促進糧食穩産豐産。(本報記者 韓秉志)

福建蒲城:多元融合強鏈條

今年8月初,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萬鑫家庭農場的再生稻頭季測産結果令人振奮——平均幹谷畝産770.5公斤,達到超高産水平。“以前這個地塊的土很硬,種啥都長不旺,現在單季輕鬆超700公斤,再生季幾乎純盈利。”萬鑫家庭農場負責人、種糧大戶馬芳華難掩興奮。

土地的變化,源自浦城縣大力推廣的“一種兩收”再生稻。該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鄭莉介紹,自從突破了再生稻機收‘輾壓’技術瓶頸,再生稻種植面積和産量得到大幅度提升。2024年,浦城縣種植再生稻8.5萬畝,示範片兩季綜合畝産最高達1382.7公斤,“噸糧田”的目標在機械化時代再度夢想成真。

這場“翻身仗”的背後是浦城搭建的“科技矩陣”。近年來,浦城縣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落地建成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創&&,成功編制《浦城縣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規程》,率先發布全國首份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白皮書。科技與農業一次次融合、運用,不斷推動着糧食産業發展。

“以前種糧看天氣,現在種糧靠科技。”石陂鎮種糧大戶、陳氏泰優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兆武説。從選種到收割,都有專家團隊手把手指導,這是他敢於將種糧規模擴大到4000畝的關鍵原因。2021年,福建省第一家水稻産業科技小院“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正式掛牌,多年來,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和多位專家學者常駐“科技小院”,通過技術指導實現成果轉換,稻田增産又增收。

據統計,2024年,浦城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8.28萬畝,其中,再生稻種植面積8.5萬畝,均居全省首位,糧食生産綜合考評等十項指標均位列福建全省第一。2025年,全縣計劃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7.88萬畝以上,其中,再生稻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

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傑告訴記者,縣財政每年統籌資金2000余萬元推進糧食生産,並結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産業園項目1億元獎補資金,重點支持現代種業提升、強化糧油科技、三産融合發展等項目。今年,浦城縣已制定包含扶持再生稻與雙季稻生産、推廣“稻+N”種植模式、鼓勵種業創新等內容的《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産十五條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推動糧食生産穩定發展。

此外,浦城縣還在品種選育、引進良種上下功夫。以龍頭企業及科研院校為依託,全縣制種面積達6.37萬畝,成功選育“稻兩優二九”“悠香優2號”2個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篩選並示範推廣適合浦城種植的優良品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8.5%。同時,建立起“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升級再生稻工廠化育秧、機插機收、統防統治、秸稈還田和物聯網等方面的機械裝備。2024年,全縣農業機械保有量達7萬餘&,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産綜合機械化率達83.35%。

“在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中,‘浦城大米’産業集聚區品牌價值攀升到421.17億元,這讓我們對繼續做好‘浦城大米’品牌更有信心。”孫傑説,如今,浦城還在推動多元融合、拓展産業增值空間上下功夫,探索“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高效種植模式,科學輪作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單位面積收益,2024年示範片全年畝純利達1100元。未來,該縣還將從制種、種植、精深加工、銷售全流程推動浦城大米産業鏈和價值鏈邁向更高層次,並以蓮塘畈—麒麟畈萬畝稻田為基礎建設“水稻公園”,整合資源打造集種植、體驗、研學、旅游等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 薛志偉)

【糾錯】 【責任編輯:李亞】